厦门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阐释文章

来源:厦门日报 2023-12-27

编者按:今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华体会平台教师撰写了学习体会。本版选登部分佳作,以飨读者。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卉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不仅为中华民族壮大提供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底气。新时代,如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它的当代价值成了新的时代课题。

科学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如: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这种中国精神牢固积淀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许多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都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等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是发展和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文化基石。我们自古就强调“协和万邦”,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这种爱好和平的思想一直深深嵌入中国人民的骨子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今天爱好和平的思想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不断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和灵魂。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从创新中汲取养分,不断推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这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实现文化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同时,文化创新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面临社会急剧的变化和转型的关头,在迎接新的历史挑战、走向新的历史阶段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认识和如何对待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与传统文化的问题。在我国,自近代以来,古今、中西、体用、传统与现代之争一直从未间断,其核心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与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高度出发,又一次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他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社会的现代化不可能抛弃本土的文化资源,更不能割断自己国家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的血脉。现代化必须立足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尊重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好“本来”和“外来”、民族化和国际化的辩证关系,而这只能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吸收外来先进的积极文化成果,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国家、民族走向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包袱和障碍,相反,只有充分地重视本土的文化资源,发挥其在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代,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增强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创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即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工作上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致力于理论的系统化、学理化。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内涵,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不断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中发展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国际文化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善于在价值层面找到中国和世界的对接点。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一种开放、多元的理念,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之集大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重要历史意义和深远世界影响。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文化竞争逐渐被凸显出来,走上重要地位。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民族与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谁就能赢得主动、占得先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话没错,但是不全面。反过来,越是世界的也越是民族的。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何凡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到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与“七个着力”中的“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直接对应,也与其他方面有内在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即是“辐射力”的具体体现。深刻理解并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明确的自我意识

明确而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前提。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华文化面对其他文化所产生的文化自我意识,其具体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文化自我意识越强,中华文化的文化特征就越鲜明,越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就要以文化“小我”活化文化“大我”,充分发挥文化自我在外向融通方面的作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既是“大我”也是“小我”。“大我”是中华民族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性。“小我”是作为中华文化承载者的个体或组织所具有的、鲜活而具体的文化能力和风采。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文化“小我”,肩负着传承并发展已有的民族文化内容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向历史使命;也承担着在维护中华文化核心特点的前提下,主动恰当应对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差异或冲突,传播好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的外向融通责任。因此,文化“小我”在强烈的文化自我意识激励下,可以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和融通责任,就能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还要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所具有的独立性这一核心要义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在中国独立自主和强大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具有独立意识的文化主体,在独立的状态下,对其他文化产生的影响力。依附或随波逐流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文化影响力。在独立性的基础上,中华文化能独立自主地处理文化交流中的各种问题,并为世界问题提供烙有鲜明中华文化印记并切实可行的中国智慧和方案,用行动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其他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并形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引领力,进而在解决各种问题和文化交流中发展出中华文化的新样式,体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力。这些都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步骤,因此,我们要增强文化主体性的独立性意识和能力。

理性平和的心态

文化影响力是一种“非强制性影响力”,是柔性的、无形的、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力量,以吸引、说服、引导、感召等双方都接受的方式,达到被影响者对影响者所传递的信息的主动接受,以至认可。这种主动接受或者认可的广度、深度、效率和持久性,就决定了影响力的大小。这就需要文化影响者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反应时,要有充分的承受力、耐心和韧性,具备理性平和的心态,才能让其他文化欣然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文化主体性包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为三个方面,其中文化自觉是前提。文化自觉是指处在一定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主动意识到自己有一个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对其源流和特点,当下的处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向,有理性客观的认识。这种理性客观的认识基础上呈现的文化主体性,既不是自负排外的主体性,也不是盲目崇外的主体性;既不是居高临下的主体性,也不是卑微仰视的主体性,而是平等对视的主体性。在平等对视中,文化自我的心态趋于平和,在不卑不亢中从容应对文化交流中的各种挑战,以一种不怒而自威的姿态,自然而然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自觉所带来理性平和的心态,可以让我们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客观看待中华文化历史进程的成就与屈辱,摆脱“受欺负”的自卑和“阔起来”的狂妄;可以让我们辩证看待中华文化具体内容的价值,摆脱“一无是处”的片面和“不容置疑”的自负;可以让我们全面地看待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在“两个结合”基础上的当代发展,既不“厚古薄今”也不“数典忘祖”。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具备应对各种质疑批评的勇气,也有接受各种赞誉肯定的底气。理性平和的心态并不是守成退缩或者故步自封,它会激发深沉坚实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最终会生发出“我敢为”的魄力,以我为主,主动作为,吸收借鉴,大胆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在这种理性平和的心态作用下,可以形成一种全面而坚定、不断丰富和深化的中华文化影响力。

有效的方法支持

在全球化背景下,每种文化都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要处理好文化主体间的关系,“互”是关键。“互”是互认,彼此承认并尊重各自的文化主体性;“互”是互动,不同文化主体彼此交流,增进了解和理解;“互”是互融,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允许彼此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互”是互鉴,不同文化主体间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互”是互进,不同文化主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影响力本身也呈现“互”相影响的状态,因此,“互”也可以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总方法。

从被动和主动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发挥“互”的作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影响效果,我们会针对其他文化的环境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和内容去影响对方,中华文化已经被动受到了其他文化主体的限制和影响。我们要主动应对好这种局面,实现中华文化的他者表达,立体式、差异化地往其他文化“融进去”。在中华文化“引进来”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已然处于主动位置,基于我们的原则,我们要努力做好其他文化的中华化表达,让其他文化“化进来”,并让他者带回去。在一种全面而良性的互动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互”的基础上,从“存异”出发,从“相通”切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差异是文化交往中最直观的事实,我们要重视这个事实,尊重每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维护和倡导,抱着理解的态度,不妄加评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不勉强求同,避免激发逆反心理。我们要意识到,存异才能保护独特性,增强丰富性,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外缘因素。我们还要从不同文化主体的“相通”处着眼,找到人类共通的文化情感,中国化地传播那些具有更多全球共识与共鸣的观念和价值。

文化主体性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关系文化活力的激发和增强。我们只有守好中华文化主体性之正,才能真正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抒写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新篇章

●廖文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抒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上下五千年、丝绸之路、四大发明、行草隶篆楷、汉唐气象等数不清的文化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不灭的精神记忆和文化符号。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时代又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并凝练了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自觉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秉持开放包容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镌刻在中华文明的性格之中。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辉煌,让全世界看到文明也可以有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包容的形态,宣告了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西方文化霸权的终结。实践证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并不存在“普世”的最优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没有优劣之分,文化积淀是每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一论述抓住了文明交流互鉴和演进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以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突出特性,阐明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内涵指向和伟大意义,为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用多种文化形式和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断壮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朋友圈”,让中国的发展不断得到更广泛的世界认同。

坚持守正创新 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革故鼎新、开放包容的特质。这一特性使得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文明,至今仍然在世界文明版图中闪耀着夺目光芒。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文化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党对文化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新时代的实践发展,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要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相适应,形成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中华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必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中华文化,抒写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