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如何立足深远,培根铸魂,做好活态社区的传承,要从鼓浪屿社区特性入手,构建社区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的新型关系,发挥多主体重建鼓浪屿社区文化的作用,从而厚植鼓浪屿文化培育土壤,繁荣社区文化,激活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创意传承,推动文化艺术回归,振兴历史社区的人文气息。
鼓浪屿被重新定位为“文化景区”与“文化社区”。但是目前存在重景区轻社区的跛脚现象。鼓浪屿应适当强化社区,回归“家园”,固本培元,推动景区与社区的共享共荣。
一是发挥区位科学规划统筹作用。明确商业区和居住区范围,限制鼓浪屿社区的商业密度,控制社区范围的破墙开店,限制商业行为向居住区渗透侵蚀。
二是完善社区功能。强化生活配套,提升文化、教育、医疗、民生水平,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协调景区及驻岛单位公共资源(如人民体育场、学校体育馆等)对居民开放,提升宜居的舒适感,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三是保护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保留鼓浪屿人优雅文艺的品质生活方式,前提是留住鼓浪屿老居民与文化教育机构。支持鼓浪屿非遗文化的传承。
四是打造“近邻社区”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培育共同精神,引导群众自治共管,发挥鼓浪屿公共议事理事会作用,拓展近邻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培育融洽的“芳邻”氛围。
一是加强鼓浪屿音乐之岛建设。以管委会历年来构筑起的品牌音乐活动为“主动脉”,以“音乐节”“诗歌节”等音乐节庆为载体,使之成为音乐之岛主旋律。以鼓浪屿极具特色的家庭音乐会为“毛细血管”,让音乐的氛围渗透到每个细胞,让全岛律动起来。协调提供富有特色的建筑,鼓励举办家庭音乐会等社区活动。如采用预约制,在非表演期低价或免费使用鼓浪屿音乐厅、协调有特色的家庭旅馆等,邀请有实力、有意愿的音乐家献乐,让音乐与建筑互相辉映。发挥“以奖代补”激励作用,扶持最具鼓浪屿风情的家庭音乐会。联系我市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打造行动,建立社区音乐文化新媒体展示互动平台。
二是建立社区博物馆概念。建设没有围墙的“社区博物馆”,即保护好每一个有故事的街区、街巷、建筑和古树,成为“看得到的乡愁”,唤起鼓浪屿人的集体记忆。构建家族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推动“我家就是博物馆”活动。立足“场所精神”,挖掘鼓浪屿家族传奇故事,整合连接有形文化资产与无形文化资产,演绎历史故事的文化,融汇出鼓浪屿独有的社区文化。
历史上鼓浪屿汇集海内外精英,“鼓浪屿人”是一种动态概念。要以一种包容、务实的态度来重新界定“鼓浪屿人”。统筹发挥“新鼓浪屿人”作用。
引导离岛老居民参与鼓浪屿社区文化建设。鼓浪屿拥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跨领域广,桑梓情深的老鼓浪屿人,要建立联系渠道,构建互动平台,鼓励他们为鼓浪屿文化发展做贡献。
培育“新鼓浪屿人”的社区认同感与服务意识。扎根的商家及求学的学生都可以视为“新鼓浪屿人”。引导他们对鼓浪屿社区文化贡献力量,树立有情怀、有思路、有责任感的商家典型,带动更多商家融入鼓浪屿文化发展中来。
构建新型社区活动平台。在物理社区的基础上,创新线上线下、云端数字并行的模式,构筑新型社区平台;挖掘“二中”“鼓浪屿工艺美院”“音乐学校”的校友经济,全方位、多角度编织起音乐、美术、文学、足球等多元文化纽带。
(本文系市社科联、市社科院资助课题项目(厦社科研[2022]C25号)的中期成果。本报编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