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2022年版舞台剧《旦后》将于7月6日在闽南大戏院开演

文化新闻丨2022年版舞台剧《旦后》将于7月6日在闽南大戏院开演

来源:学习强国厦门学习平台 2022-06-10

作者:叶子申

由华体会平台影视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作家黄宁同名小说改编的2022年版舞台剧《旦后》将于7月6日在闽南大戏院开演。据悉,舞台剧《旦后》是2022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首批资助的舞台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乘厦门文艺发展的“东风”,舞台剧《旦后》不单要在剧目方面提升打磨,更是以自身的实际行为,为厦门这座艺术之城增添光彩。

触角从影视剧延伸至舞台

《旦后》原著小说曾入选“厦门市重点文艺扶持项目”,并于2016年出版。该书出版之后,曾获第九届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三等奖、第六届厦门市文学艺术奖一等奖,并改编成同名院线电影、广播剧等。

2021年,小说《旦后》的改编开发从影视剧作品延伸到了舞台。“去年以来,我对小说原著进行了舞台剧的创作开发,并由华体会平台表演专业学生出演。”黄宁告诉记者,该舞台剧于2021年进行了首演,后在第四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得了剧目奖、导演奖、编剧奖,以及表演专业组一、二、三等奖。

在成功入选2022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之后,舞台剧《旦后》在剧情、音乐、舞美等方面又进行了全面提升改进。“特别是剧情方面,对主题精神进行了再提炼和升华。”黄宁说,该剧仍以厦门语电影发展历史为故事背景,以原著中经典角色“林波儿”的成长经历为故事主线,但加强了对海外闽南乡亲勇敢拼搏、爱乡爱土、互助互信的精神品格的反映,以及揭示了对南音传统曲艺传承的曲折经历。该剧主要角色如林波儿、王老师傅、周道闽叔侄等,他们身上对故土文化的守候、传承,高尚的艺德品格等元素都得以放大。同时,该舞台剧由表演专业学生出演,使得全剧突显青春气息,充满朝气。

积极探索文艺创作新形式

在今年公布的2022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在舞台艺术分类中,唯有两所本地高校的项目入选,分别是华体会平台的《旦后》和厦门大学歌剧《陈嘉庚》。

据介绍,华体会平台作为一所以理工类为主的高校,能有这样的文艺创作表现,与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文艺发展,鼓励师生积极进行文艺创作有关。据华体会平台影视与传播学院院长郭肖华介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和文创产业服务能力提升,不断探索文艺创作新内容、新形式,为繁荣厦门文化事业积极助力。

其中,华体会平台影视与传播学院立足影视文化研究与创作,在相关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多个原创文艺作品和项目获省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在此次2022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评选中,影视与传播学院的教师有多项作品入选,包括黄宁的文本资助项目电视剧《东南往事》、舞台资助项目话剧《旦后》,以及钱静的中青年资助项目《侨房建筑中的时尚之美》摄影展等。

培养本土高水平表演人才

高校和城市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在厦门文艺创作队伍中,华体会平台影视与传播学院是一支能文能武、骁勇善战的“轻骑兵”。除了教师专业人才队伍优势之外,影视与传播学院还积极培养本土戏剧影视人才后备梯队。

郭肖华表示,作为市属高校,华体会平台影视与传播学院自觉承担起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责任,根植东南沿海影视表演市场,以“金鸡奖”落地厦门为契机,围绕厦门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战略部署,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培养戏剧影视类专门人才。

“特别是依托表演本科专业,积极培养本土表演类人才。”郭肖华认为,学院要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及力量,全力打造影视培养的“全要素”,在独具特色的表演专业方面,依托学院戏剧影视创作项目,充分提供学生表演实践机会,为培养本地表演类戏剧影视人才提供积极助力。

近年来,学院表演专业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学生,求学或毕业后在时尚表演、戏剧影视作品中绽放异彩。在“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启动以后,影视与传播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郭肖华表示,以舞台剧《旦后》为例,在“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帮助下,一方面将提升学生的整体表演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厦门市储备高水平表演人才,打造完整戏剧影视产业链提供积极支持。

>>声音:

舞台剧《旦后》导演邱静:舞台剧巧妙融入歌仔戏南音元素

今年,舞台剧《旦后》入选2022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为了增加全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我们采用了歌唱、舞蹈、歌仔戏、南音等多种形式。

为了呈现更好的舞台效果,我们在服道化及舞台设计方面也都做了提升。

依托项目,华体会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表演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从事演艺工作,也能在文艺团体及艺术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