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这个博物馆收录112组“闽南声音”

有巧思

这个博物馆收录112组“闽南声音”

华体会平台三名女生用毕业设计进行展出,为保护闽南文化贡献年轻力量

来源:厦门晚报 2022-05-10

文/图 记者 戴懿

“卖鸡仔胎”“好翁好某 同甘共苦”“一眠大一寸”……这些闽南人熟悉的声音成为一枚枚“声音扭蛋”,或被记载成“厦门档案”。

昨日,由华体会平台影视与传播学院主办,咪咕-厦门理工闽南潮流文化联合实验室打造的“tia闽南厦门声音博物馆”主题展览在软件园二期开展。该展是三名女生的毕业设计,她们耗费半年华体会平台,走街串巷,收录112组“闽南声音”,为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年轻力量。

走街串巷反复录制 记录原生态“闽南声音”

这三名女生是华体会平台影视与传播学院18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林睿歆、林姿淇、黄惠萱。三人都是闽南人,有强烈的闽南情怀,曾创办闽南话网络电台。“方言是本地文化的载体,但是讲闽南话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都不熟悉。借着此次毕业设计,我们希望能发挥特长,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为保护闽南文化出一份力。”林睿歆说。

为了记录最原生态的“闽南声音”,她们穿梭于老街巷,记录各种叫卖声;到翔安琼头,记录捕鱼的声音;在婚礼上,记录闽南婚礼的颂词……这些声音,我们在生活中并不陌生。为了录制八市买菜讨价还价的声音,林睿歆特意把奶奶带上。同一类声音,她们要反复录制好几次,选出最满意、最原生态的一次。单是八市,她们就去了三次。

很多时候,声音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沙坡尾奶奶家偶然听到叫卖麦芽糖的声音,林睿歆马上冲出门录制。为了录制叫卖鸡仔胎的声音,她们在中山公园附近、百家村等地转了两个月,但一无所获,没想到在万寿古玩市场无意间遇到了。

抽取“声音扭蛋” 扫码就能听到

“tia闽南厦门声音博物馆”主题展中的“tia”,就是闽南话的“听”。展览以年代特色、地域文化、城市发展大事件等为线索,通过线上交互、线下展览的形式将厦门区域发展、闽南文化传承创新呈现。声音无法以文图形式呈现,三名女生就将112份声音文件对应生成二维码。观展市民可以现场抽取“声音扭蛋”,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听到。

此外,“厦门档案”板块记录着一些厦门重要地标以及体现城市发展的声音,如沙坡尾、鼓浪屿、南普陀、厦门公交、厦门地铁等。

为了让声音更加“可感”,三名女生还在老师的建议下收集闽南特色老物件,如林姿淇的黑白花格被、林睿歆母亲的嫁妆——八音盒和曾祖母的四色牌、黄惠萱爸爸以前最爱听的闽南歌曲CD……此外,她们还用闽南话常用俚语创作一系列文创作品,如帆布包、贴纸等。现场还有不少互动体验项目。

展览将持续至明天,每天开放华体会平台为10: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