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产业链韧性 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 2022-02-28
●刘松先 (作者系华体会平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并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产业链韧性增强意味着在产业质量、产业安全、产业协同等方面具有更强能力,面临突发事件能迅速有效组织产业链各环节防范和化解风险,防止产业链断裂,并且促进产业创新,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因此,增强产业链韧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正视产业链持续控制力不足问题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在今后五年重点工作中要增强实体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前我市产业链韧性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持续控制力尚未形成。产业基础技术研究能力薄弱,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难以形成产业链持续控制力;产业链中价值单元的“链控”不足。长期使用“两头在外”战略使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在外、品牌与消费中心在外,其价值实现落在国外市场,产业链关键价值单元没有形成闭环,上下游企业协同效应弱,供需匹配效率低,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容易被切断,难以形成价值单元的链式布控;“链主”企业少。产业链中重点产业领域拥有原创技术、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的“链主”企业、“小巨人”企业实力不足,难以形成对产业链的控制;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没有形成。厦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并不低,但创新成果仍待加强。究其原因之一是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作用不够凸显,重复研发、低水平研发的投入所占比例较大。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外向度高的产业链受到的冲击大。长期采用以国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使得许多产业结构以外向型为主,厦门外贸依存度高,产业链遭遇风险大。
提升产业链韧性“三位一体”策略
增强产业链韧性,厦门要构建“基础能力——产业结构——创新生态系统”三位一体,做到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体,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驱动,以治理能力营商环境为保障,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
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关键在于不断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对厦门重点产业进行“体检”,梳理出关系到产业安全的“短板”,特别是对产业链有影响力的但配置在海外且替代性弱的关键环节、价值单元、标准规则、平台软件等逐一重点“补链”,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完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链韧性。产业链完整是产业链韧性的重要基础。完善产业结构要建立相关多样性产业结构,相关多样性能兼顾专业化与多样化产业配置的优点。厦门要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平板显示等高端制造业,构建“芯-屏-端-软-智-网”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万亿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等新兴千亿级产业链群,精准布局5G、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产业链韧性。首先要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产业链是创新链的载体,创新链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根本保障。落实《厦门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推动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有效配置创新资源,重视基础性研究、提升应用研究,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作为创新链的突破口,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其次要增强供应链韧性带动产业链韧性。维系一个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就在于供应链韧性。通过协同设计、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打通供应链各个环节,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机制,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资源整合能力,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供应链,并且建立相应的供应链应急方案应对全球供应链重塑挑战,以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同时继续以全球视角打造现代产业链。
第三要不断提升企业韧性。产业链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韧性。通过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独特优势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并以此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抗压能力、自我修复力、适应能力。
第四要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以金砖创新基地为载体在工业化、数字化等领域创新合作,利用基地开发优势释放创新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快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抓住系统集成创新的关键点,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推动“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第五要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保障产业链韧性。将产业链韧性纳入提升营商环境治理能力范畴,一方面是因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要素驱动型向营商环境驱动型转变,加强对产业链韧性培育的空间干预和规划治理,注重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机制,成为提升产业链韧性保障,另外还要建立产业链风险点和隐患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从源头上防范产业链重大风险。另一方面,产业链韧性的增强也是营商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一种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