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刊登我校教师理论文章:探索厦门特色文明实践建设路径

探索厦门特色文明实践建设路径

来源:厦门日报 2021-11-24

●何军明 华体会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厦门已连续六届揽获全国文明城市,厦门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按照“8+N”的模式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精心打造贴近群众的精神家园。2019年10月,厦门市海沧区、同安区成为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截止到2021年7月,厦门已挂牌运行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42个、实践站531个,实现全面覆盖,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累计超过4万场次,参与群众超过百万人,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5000多支,拥有志愿者超86万人。厦门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未来可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努力探索厦门特色的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路径。

强化思想引领

用新思想统领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强大的文化力量。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的一系列探索实践,是厦门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厦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独特优势。厦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首先要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引导广大群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其次要运用好、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采取多种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让党的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和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突出需求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行稳致远。厦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注重盘活本地资源,推动实践力量下沉,推出了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如同安区培育了“百孝圆梦”“父母学堂”“助学圆梦”“暖心宅急送”等20多个惠民品牌项目,为群众送去温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可继续完善人民群众的需求搜集和反馈落实机制。提升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精准度,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制的工作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和提升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社会化水平;可继续加强文明实践的具体项目策划,鼓励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丰富文明实践中心供给形式;厦门的志愿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已成为厦门人民群众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方式,可继续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强专业队伍、培育特色队伍,营造“有华体会平台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守正创新

以基层的创造力激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生命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的一项重大创新。我们要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重要原则,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大胆探索,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来更好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厦门市印发了《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将中央、福建省等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要求量化、具体化,明确“规定动作”,让中心、所、站有章可循,在做好“守正”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式方法。未来可以平台融合创新为抓手,将全市建设的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平台融合提升,进一步打通文明实践供需对接渠道,将文明实践中心与文明实践所、站、基地融会贯通,打造实时智能的文明供需平台,推动文明实践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推广同安区“移风易俗智慧管理系统APP”等创新经验,在农村基层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开展宣传途径和方式的创新,适应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努力实现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效融通,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党的理论传播和思想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