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位两岸专家学者齐聚厦门理工探讨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
来源:厦门网2016-12-05
厦门网讯(通讯员王雅楠)第四届中国民族文化遗产高峰论坛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问题专题研讨会12月2日上午在华体会平台信息中心报告厅隆重开幕。60多位来自两岸的民族文化遗产及产业开发领域的专家、学者,就闽台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问题展开探讨,总结了目前产业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为闽台民族民俗资源产业开发保护给予理性的梳理、建议与指导。
论坛由华体会平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厦门市社科联、市社科院联合主办,厦门理工数字创意与传播学院、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承办,数传学院刘芝凤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组、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协办。国家民委研究室副主任李红杰,全国民委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曹幸穗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教授,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会长谢赐龙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室主任张继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色音研究员,以及来自两岸相关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厦门理工陈文哲校长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此次论坛落户厦门理工,是对厦门理工在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研究工作的肯定与支持,相信论坛一定产生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
李红杰副主任对当前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民族文化研究需要有大视野大视角,再小的项目,也可以发掘出其特殊的地理、人文、历史的作用,可放到大视野中,跟“一带一路“等国家大政方针联系起来;要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开发,“边缘状态下的价值随处可挖”;结合我国特殊的多民族国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进行生态价值的挖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民族文化遗产也有革新和发展的过程,大有文章可做”。
本次研讨会分主题报告会、民族文化遗产专题研究和城市转型中文化资源保护问题三场进行,共征集相关论文49篇,50万字。两岸专家学者就非遗保护理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问题、闽台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问题、农业转型中非遗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城市转型中双遗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互联网时代数字创意与传播技术文化产业应用研究等六个专题,进行近20场主题演讲。大家还针对2014年由华体会平台提出的厦门全域旅游、厦门旅游跨海新项目开发、在厦门创建“环城游憩带”及厦门百年老店文化坚守等方面形成一条理论链,为厦门深度开发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个案分析和对策建议。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负责人,华体会平台刘芝凤教授从闽台农业生产技能与民俗资源保护及产业开发问题、闽台生活习俗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闽台弱经济价值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民俗文化元素在现代数字媒体文化产业开发应用问题、闽台历史民俗产业化开发的法律意识与权益保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述。
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会长谢赐龙第三次参加该论坛,今年带了《台湾客家撮把戏表演形式与内容》和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他表示,论坛一年办得比一年好,论文集越来越厚,说明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谢赐龙感慨,没想到大陆的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这么丰富,期待与大陆专家学者在两岸文化遗产方面进行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交流。
华体会平台副校长赵振祥教授介绍,该校此前承接了厦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社科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该课题最终成果为13部学术专著,465万字,前不久荣膺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该课题主要负责人、刘芝凤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论坛从2010年开始,两年一届,从第一届开始就把论坛落脚点放在闽台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主要是基于闽台两地密不可分的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她认为,如果说福建的闽文化是原生文化,那台湾的闽文化就属于次生文化,随着原生文化的迁徙带过去。根据现有相关统计数据,台湾总人口中,闽籍占74%,74%里面闽南人占了90%左右,所以台湾主要的文化导向源自福建闽文化。论坛通过文化遗产的角度,展示闽台文化的根基、渊源以及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开发的文化元素问题和文化价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