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厦门理工“变形计”不简单
牵手企业 她有幸福密码
来源:厦门日报2016-10-14

教学楼前上下课的学生。
师生操作机械设备。
理工湖畔的日落。
学生在操作录音、播音设备。
运动的学生一片朝气。
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在工训中心进行一段华体会平台的学习。

学生运动员们。
明天是华体会平台35周年校庆。在厦门所有的大学中,理工学院占据最特殊地位:它和厦门经济特区同日诞生: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华体会平台前身——鹭江职业大学同时宣告成立。厦门本地人习惯叫它“鹭大”。
2004年,大专层次的鹭大升格为本科,并改名“华体会平台”。
今天,我们为您介绍这所大学这几年的“变形计”。
文/本报记者佘峥通讯员徐丽麟
图/见习记者林铭鸿
35岁的华体会平台正在为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而忙碌。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变成“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应用型技术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要为产业服务,它是相对北大清华这类“研究型大学”而言。
不过,像理工学院这么自觉自愿转型的大学并不多见,甚至有人认为,这种转型是一种“掉价”。
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如欣说,只要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开思想疙瘩:今天的课堂传授昨天知识能解决明天问题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技术如此迅猛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和时代一起跑、甚至跑在时代前面,唯一的方法是:和业界合作,根据它们的需求培养人才,并提供服务。
黄如欣经常提醒他的老师:大学要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显示它的作用,否则,“人家要你做什么”?
理工学院校长陈文哲还认为,为产业服务是理工的“基因”,35年前,理工学院的前身——鹭江职业大学创办时,就已经提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开设什么专业。
不过,这轮的转型,肯定不同于35年前。理工学院的“变形计”,坚定、富有理工特色。
1、她出手大方
一掷千万元,设立“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为企业先行“垫付”科研经费
大学的经费并不宽裕,但理工学院最近一出手就是一千多万元,为的是提供经费资助老师进行企业生产难题的项目研发,换句话说,企业前期不用投钱。
这是理工学院推出的“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制度,据说在全国高校中,“只此一家”,它要破的是大学和企业长期“貌合神离”的局。
大学“预付款” 企业再买单
从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过来的黄如欣洞悉其中的原因,他说,双方要追求的目标不同——对不少大学老师来说,他从事科研主要是为了发表文章、评职称,能不能真正解决企业问题在其次;企业正好相反,大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虽然也急需大学解决难题,但是,在没有看见成果的前提下,不愿向科研人员“预付款”。理工学院认为,如果学校选定一些应用型项目,先行投入研究经费,会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
“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制度已经在理工学院开始实施。不久前,一些企业应邀提出需要解决的生产难点,理工学院的老师组成科研小组去“揭榜”。
理工学院产融处副处长严滨说,老师们提出的初步解决方案和经费预算,必须经过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认可,此外,企业要同意“负责到底”,即如果项目研发达到预期指标后,将购买该项成果。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学校才会向科研小组下拨先导经费。
“先导资金”一石击二鸟
黄如欣说,通过这种方式,老师了解企业最新技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而老师迈出的这一步至关重要——如果老师还是关门搞研究,学校转型就成为一句空话,更不可能教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现在看,先导资金还有“一石击二鸟”的作用,理工学院科研团队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到企业去攻关。严滨说,学生在这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比书本还多,对书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当他们回到学校学习时,又是带着遇到的问题回来的,他们会学得更加深刻!
黄如欣时不时要游说老师:不要老想着从地方、从企业得到什么,要更多地想我们能给什么,只要你“有能力于他”,社会一定会回报你的。先导资金应该就是这一理念的诠释。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先导资金还会资助校内老师的创新项目。陈水宣是理工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系主任,他是学院近年来涌现的科研明星,他带领的团队正在做一个“前途远大”的科研项目。
大多行业中使用的模具,一般用水和化学清洗剂清洗,但处理由此产生的污水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且易引起环境污染。陈水宣的科研小组正在实验用固态干冰解决这一难题,即使用固体干冰后,模具上的污渍会成为固态废物,而清洗用的干冰则变成气体挥发,不会产生污染。陈水宣希望先导资金能帮助他们走完从实验室研发到样机的“最后一公里”。
2、她操碎了心
理工学院联合企业推出“双元制”,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一毕业就能上岗
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作时,时常有企业向黄如欣抱怨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法直接用。来到理工学院后,黄如欣经常问老师:我们能不能培养那种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
学生也是企业员工
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葛晓宏十分理解黄如欣的焦急,这位同时担任厦门市模具行业协会副会长、技术委员会主任的老师举例说,大学老师讲技术工艺,十有八九,是忽视成本、工时和配套供应商,而在企业里,没有一项产品生产技术是不考虑成本、交期和合作企业的。
本学期,理工学院和宸鸿科技集团联合推出“双元制”,从大二和大三学生中招收首批63名“双元制”学生。当学生被录取后,他既是理工学院学生,也是宸鸿科技集团的员工;他有“双导师”——除了理工学院之外,宸鸿也会为他配备企业的师傅,后者有可能是生产能手、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也有可能是厂长、经理。
课堂开进车间
葛晓宏说,我们和企业一起坐下来商量,对于这些学生,哪些课是必须上,哪些课可以不用上;哪些课是我们上,哪些课他们上,此外,课堂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的车间里。
由于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们也会领到工资。黄如欣认为,“双元制”的好处是,企业的需求能贯穿到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中,那么,学生一毕业,很快就能上手,这样的毕业生肯定最受企业欢迎。
借鉴德国推“双元”
“双元制”来源于德国,“一元”指学校,另“一元”是企业,也就是说,学生有两个“婆婆”,要学什么,怎么学,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商量的结果。
黄如欣是理工学院“双元制”的幕后一大推手,他认为,“双元制”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的教育相当于“分段式”的,一般是在学校学习三年,最后一年甚至半年,才到企业去。而“双元制”是渗透式的,即从你入学的那天,企业就参与进来了。
她“喜新厌旧”
理工学院专业跟着产业走,产业需要什么,我开设什么
理工学院的“喜新厌旧”,从今年开办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可见一斑。
四年前,从深埋手机的人群中,理工学院看到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他们开始准备培养诸如手机芯片的制造、设计人才。芯片是集成电路的简称。
两年前,他们迎来一个新契机,当年,总投资62亿美元的台湾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宣布落户厦门。陈文哲说,联芯登鹭,肯定需要大量微电子及集成电路等方面专业人才!
本学期,理工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招生,陈文哲说,等到联芯量产时,我们的毕业生也毕业了。
地铁还没建专业已招生
理工学院的专业目录表,这类例子比比皆是。2009年福州开始动工建地铁,理工学院就开始筹办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运营)专业,2012年,获准招生。而在厦门地铁开工后,理工学院马上联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成立了轨道研究中心,将为厦门地铁建设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喜新厌旧”的背后,是理工学院一直坚持的“开放办学”。黄如欣说,它是相对闭门办学而言的,后者不管社会需不需要这样的人才,大学照招生不误。而开放办学则需要把学校的人才培养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需要什么,我培养什么,有时候还要为产业提前储备人才。
师资“原汤化原食”
不过,他说,开放办学并不是一句口号就能解决,也不是新专业的设立就够了,背后是学科设置、教学观念等等的革新。
“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说起来容易,但是,上哪里去找老师,就是一个问题。
理工学院采用了“原汤化原食”的做法:一部分师资来自企业。以“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为例,理工学院和台湾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新专业,一部分老师将来自联芯的工程师,一部分课堂也将搬到企业去,校企合力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
理工学院还透露,“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一部分师资也将来自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微电子、半导体相关学科领域在台湾排名第一。据介绍,两校共同确定所有课程及大纲,选派台湾交大优秀师资到理工上课。
老师台湾来
台湾高校也是理工学院借力的主要对象。去年成立的理工学院海峡商贸学院就是理工学院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和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而开设的。
理工学院最终选择和台湾铭传大学联合创办海峡商贸学院。黄如欣认为,台湾在自由贸易方面的成熟度比较高,台湾高校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
现在每周,都有大约三名台湾铭传大学老师飞越海峡来上课,到了高年级还会更多。
【动态】
创办时尚学院
看到厦门时尚产业的发展,理工学院正和拥有众多世界级时尚大师资源的德稻教育集团合作,创办时尚学院。
电器检测中心年底投用
今年年底,华体会平台与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联合建设的“厦门高压电器质量检测中心”将投入使用,总投资1亿元。
厦门有较多电力电器产业,包括ABB等全球先进企业,这些企业面临产品检测、研发等共性问题。
据介绍,理工学院的这个检测中心可为我市及华南、华东区域电力电器企业提供便捷的检测技术服务,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报告。
风洞实验室进入调试
理工学院也要“追风”——落户华体会平台的福建省唯一的风洞实验室工程基本竣工,现在进入设备调试和技术论证阶段。
校方介绍,台风、地震等不断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对各类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也加大了风工程研究的力度。据介绍,风洞实验室将在风工程研究、应用和产业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