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转型”,转出新活力
来源:福建日报2016-01-26
□本报记者廖丽萍
冬日的厦门,因为城市处处洋溢着的转型创新而活力四射。
把目光投向成立九个多月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正在释放更多改革红利,磁石效应凸显,截至2015年底,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新增企业超7500家,占全省三个片区新增企业数近六成,18项制度创新举措属全国首创;
作为城市创新创业的“洼地”,软件园二期创新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实现产值483亿元,同比增长20.1%。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加快,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41.4%;
漫步在“中国最文艺渔村”曾厝垵,清新的小店、创意十足的街区设计、往来不绝的游客,扎根落户的“创客”,从前脏乱差的“城中村”,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全国闻名的新社区;
在岛外同安,一盘棋谋划治理策略的流域整治,让同安溪流再现潺潺清水……
2015年,厦门朝着“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追求,瞄准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目标,围绕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机制和平台,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在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上,厦门对加快产业、城市、社会转型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有力的部署安排,明确了工作的思路和机制,成效逐步显现。
转型升级是厦门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在刚刚结束的厦门“两会”上,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就对厦门的转型发展做了阐述,他表示,厦门的转型发展压力比其他地方相对来得早,但厦门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推进产业、城市和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已经开始从谷底向上攀升,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发展的质量效益提升,发展后劲不断积蓄。他对厦门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转型升级为厦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过去的一年里,厦门市全面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较好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多数经济指标增幅逐月回升,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60亿元,同比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6.5亿元,增长20.6%;财政总收入1001.7亿元,增长10.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06.1亿元,增长11.5%,这些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围绕“三个转型”,厦门在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深化对改革开放、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保障服务民生奠定了扎实基础。
立足成绩,展望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厦门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经济发展、发展动力、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四大类30项主要目标,提出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HDI)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今后五年,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将是,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以统筹协调加快城市转型,以绿色低碳推进可持续发展,以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以包容共享加快社会转型,以先行先试构建对台战略支点。在“三个转型”的引擎带动下,厦门也在“转”出新的活力和风采。
产业转型
镜头:创新创业为产业转型加速
21日,海峡两岸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正式落户厦门海沧,将打造成国家级、主题式、无缝对接产业的海峡两岸创新创业基地。无独有偶,当天,蝌蚪生态空间在云创智谷产业园正式启动,专注的是环保产业创业创新,同时,功夫动漫在厦门成立众创空间,通过发现、挖掘、提炼、育成优质项目,致力于打造成动漫创客梦工厂。
在厦门,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众创空间成为厦门创新创业最强的生力军,以互联网为主的创业项目,也带动在厦门产业转型的加速。截至去年底,厦门成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获中央财政9亿元专项支持,构建29个双创集聚片区和92个众创空间,创业团队近五百个,创业人员数千人。
“大陆的‘双创’氛围吸引了我。”来自台湾的纽约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张安升,去年八月来到厦门创业,并落户位于软件园二期的厦门火炬极客众创空间,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由他组成的创业团队在3D打印机等领域取得进展,并拥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部分产品已面市在售。
成就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8.99,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90.49,居全国前列;联芯、天马微二期、三安集成电路、电气硝子等一批龙头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全国最大LED外延芯片制造基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启动24个机器换工项目,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近70%;接待境内外游客6035.8万人次,同比增长13%;海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2.5%和7.1%,增幅居沿海主要港口前列;在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复评中名列第一。高标准农田、现代设施农业、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快,4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62亿元,销售收入349亿元。
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启动建设46平方公里的同安、翔安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软件园三期、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生物医药港等产业功能区进展顺利,岛内老工业厂房改造提升加快。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获国家科技计划立项420个。新建5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认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15.9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65.9%。全市各类专利授权1.1万件,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13件。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获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加快各类人才培育引进,2300多人入选“海纳百川”人才计划。
声音
▲厦门市政协常委、泽龙集团执行董事曾志龙
推动厦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是厦门“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厦门在厦台港澳地缘、人缘、商缘方面具有的独特先天优势、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特殊优势、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汇聚社会资源,搭建厦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比如,借鉴台湾和港澳扶持青年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针对厦台港澳青年的不同特点和诉求,制定完整、统一的扶持优惠政策。
▲厦门市人大代表、华体会平台党委书记黄如欣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去年,厦门着力产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的65.9%,这样的大比例显示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产业的支撑作用。然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目前,厦门在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上需求较大,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不能光靠高校,还应该充分发挥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的力量,通过“校企对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为人才培养搭建更多平台。
▲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晓曦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应该在全省经济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但是,由于厦门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缺乏,因此,在帮助处于成长、成熟期的重点企业、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的“走出去”上,厦门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厦门可借鉴其他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以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方式,成立市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将拓展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来落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增资扩股,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