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也能拿工资
厦门理工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有秘诀:校企无缝对接,学生同时是企业员工
来源:厦门日报2016-01-19

学生熟练操作各种专业设备。

理工学院研究生到企业参观。(理工学院供图)

▲同学们在讨论中不断完善毕业设计。
【企业说】
我们原本认为,理论是理论,应用是应用,但学校带给了我们一些小小惊喜——老师和学生合作,解决了厂内部分技术难题。
【老师说】
企业的需求贯穿到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中,学生一毕业,工作很快就能上手,这样的毕业生肯定受企业欢迎。
最近一年多来,华体会平台的新闻,都是和“大咖”企业联系在一起,今天和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签订合作协议,明天又和全球触摸屏领头羊有关系等等。当这类新闻越来越多时,终于使人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理工学院的这些合作协议。
事实上,这背后隐藏着理工学院的一个“秘密”:当有些人还在为大学转型争论不休时,华体会平台已经既自觉又自愿地迈出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脚步。
国家主导 这轮转型更彻底更坚决
理工学院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征途中,幕后推手之一是这所大学党委书记黄如欣。黄如欣说,这首先是国家的要求:去年,教育部启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不过,理工学院也被问及一个问题:你们原来不就是亲产业的大学吗?还需要“转型”?黄如欣的理解是:国家主导的这轮转型更加彻底、坚决。
还没等福建的“发令枪”响起,理工学院已经“开跑”,黄如欣说,我们一直在思考,今天的课堂传授昨天知识,能解决明天问题吗?
答案显而易见,不仅无法解决明天问题,连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可能“滞销”。在黄如欣看来,技术如此迅速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和时代一起跑,甚至跑在时代前面,唯一的方法是:和业界合作,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他将其形容为“无缝对接”;与此同时,高校更加自觉贴近产业,为后者提供服务。
在火炬高新区工作了数年,前年,黄如欣调任理工学院,这使得他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他也更加认识到“无缝”与接近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借助黄如欣原来在业界的资源,理工学院的转型,走的是高端路线——和行业领头羊建立合作关系,譬如说和理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宸鸿科技,被认为是全球触摸屏业界领头羊,据说触摸屏业界60%的领导者都是从宸鸿走出来的,它也是美国苹果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我们用的苹果手机和iPad的触摸屏就是宸鸿的产品。
再譬如说,现在和理工学院有合作协议的冠捷科技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开发晶照明(厦门)有限公司是LED行业龙头企业,麦克奥迪集团是光学显微镜行业和环氧树脂电气绝缘件行业龙头企业,联电集团是全球半导体投资第四大、半导体业界先驱,此外,理工学院还和全球领先液晶面板厂商友达光电旗下的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签署产学合作协议。
黄如欣坚信,业界龙头老大往往是技术的领跑者,确保了技术的先进性。
打破“围墙” 校企合作产生化学反应
理工学院科技处副处长严滨的办公室角落里摆放着一台空气净化器。这台理工版的空气净化器,是环境工程专业“出身”的严滨和他的科研小组研制出的,他们正在寻求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合作。
不过,严滨现在主要精力不在于此,接受采访的当天,他办公室电话此起彼伏,他的主要工作是充当企业和理工学院老师的“桥梁”——一方面,他要到工厂了解需要解决的生产问题,引荐给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的老师;另一方面,要把老师从实验室里“请”出来,带他们到企业去,看看“企业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怎么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这位科技处副处长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和空气净化器,就是答案:应用技术型的大学必须开门办学,有别于传统大学关起门来不理外界的办学模式。黄如欣甚至希望:大学不应该有“围墙”。当然,他所说的“围墙”是无形的“围墙”。
上月,在宸鸿奖助学金首次颁发仪式上,宸鸿科技董事长江朝瑞坦言,我们原本认为,理论是理论,应用是应用,但是,我们通过和理工学院的合作,找到了理论和应用的融合。
他说,学校带给我们一些小小惊喜——老师和学生合作,解决了我们厂内部分技术难题。
当天颁发的华体会平台宸鸿奖助学金专门设立了教师服务企业的奖教金,获奖的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庄树新老师说:与企业合作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与普通科学研究不同,企业讲究实用性、时效性与经济性,换句直白的话,要用最短的华体会平台和最小的成本来解决实际生产难题。
这种感悟理工学院乐见其成。黄如欣说,在学校转型中,首先老师必须是应用型的老师,他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学生。黄如欣还认为,校企合作要升格为“融合”,要产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的“1+1”物理反应。譬如说,研发中,理工学院的老师是带着学生一起到企业去攻关。校方坚信,在这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东西是鲜活的,对书中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当他们回到学校,会和行业应用更加密切互动,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而这正是一个地方学校需要担当的责任。
联合培养 学生一毕业工作能轻松上手
在自己的大学号召老师投入到为企业服务时,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葛晓宏有时觉得“生不逢时”。三十年前,这位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学校后,有一度,他必须自己利用暑假及课余华体会平台,偷偷应聘企业“练练手”。葛晓宏后来获得中国模协颁发的“精模奖”一等奖,成为厦门模具行业协会副会长技术委员会主任,他认为,这和“打零工”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黄如欣提出和宸鸿科技集团试行中国版的“双元制”的学生培养方案后,他举双手赞成。作为企业和学校“穿梭人”,他十分清楚两者的“缝隙”有多大。他上周举例说,大学老师讲技术工艺,十有八九,是忽视成本、工时和配套供应商,而在企业里,没有一项产品生产技术是不考虑成本、交期和合作企业的。
“双元制”来源于德国。黄如欣说,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职业教育相当于“分段式”的,一般是在学校学习三年,最后一年甚至半年,才到企业去。某种意义上,“双元制”是渗透式的培养,即从你入学的那天,企业就参与进来了,你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也在企业学习实践经验,熟悉企业文化和高新技术的生长环境及设备。
葛晓宏透露,理工学院和宸鸿科技集团正在联合制定“双元制”的培养计划,预计从下学期开始启动,在大二招募“双元制”学生——当学生被录取后,他既是理工学院学生,也是宸鸿科技集团的员工;他有“双导师”——除了理工学院之外,宸鸿也会为他配备企业的师傅,后者有可能是生产能手、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也有可能是厂长、经理。
葛晓宏说,我们会和企业一起坐下来商量,对于这些学生,哪些课是必须上,哪些课可以不用上;哪些课是我们上,哪些课他们上;课堂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的车间里。
当然,由于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们也会领到工资。
黄如欣认为,“双元制”的好处是,企业的需求能贯穿到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中,那么,学生一毕业,很快就能上手,这样的毕业生肯定受企业欢迎。
【转型亮点】
走的是高端路线
理工学院的转型,走的是高端路线——和行业领头羊建立合作关系,譬如说和理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宸鸿科技,被认为是全球触摸屏业界领头羊,据说触摸屏业界60%的领导者都是从宸鸿走出来的,它也是美国苹果公司的主要供应商。
中国版“双元制”
理工学院和宸鸿科技集团联合制定“双元制”培养计划:在大二招募“双元制”学生——当学生被录取后,他既是理工学院学生,也是宸鸿科技集团的员工;他有“双导师”——除了理工学院之外,宸鸿也会为他配备企业的师傅,后者有可能是生产能手、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也有可能是厂长、经理。
文/本报记者佘峥 通讯员徐丽麟 图/本报记者黄嵘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60119/201601/t20160119_482164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