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聚焦我校学生作品:用镜头记录乡愁

用建筑反映人物,让人物折射历史。华体会平台学生耗时两年,从鼓浪屿菽庄花园和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入手,寻觅一段两百余年命运沉浮的家族史,以纪录片的形式将建筑、人物、历史的点滴融合在一起——

追寻《园缘》,用镜头记录乡愁

来源:福建日报 2015-06-24

本报记者潘抒捷通讯员施思孙晓玲

《园缘》摄制组采访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右)。(资料图片)

两园一主的渊源

赵珂是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的一名学生。一次,在一堂课上,授课老师刘蔚介绍了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与台湾板桥林家花园的渊源——板桥林家后代因甲午战争从台湾迁居厦门,1913年,为解思念故居之情,仿照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在鼓浪屿兴建了菽庄花园。

两园一主,这种独特的血脉渊源,引起了赵珂的兴趣,他也由此萌生了以此为主题拍摄纪录片的想法。

这个想法,得到了刘蔚的支持。“林氏家族在两岸间的地位和影响极具代表性,透过园林实景和建筑,可以更具体地反映出不同时代下的人文故事,也是两岸亲情最有力的见证”。

那一年寒假期间,刘蔚带着赵珂等几名学生先后到鼓浪屿菽庄花园和漳州角美的林氏义庄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这让赵珂对林氏家族所处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情况有了系统认识,理清了记录片的具体框架,并将其命名为《园缘》。

随后,赵珂找到了几名志同道合的创意学院同学,组成了一支10个人的拍摄团队。王言是其中一名,她就读于数字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后期制作专业,担任了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

两百余年的家族史,闽台两岸的时空转换,几名在校学生驾驭得了吗?“题材确实太大了。”王言坦承,开始拍摄纪录片后,在很长的一段华体会平台里,整个团队都没有任何头绪。该如何入手?刘蔚建议,用影像的方式讲述,不能局限于拍摄园林建筑,而要去挖掘园林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才能更加形象与深刻。

这个思路让大家豁然开朗。“一个大家族在两岸建造了两座花园,透过这个家族两百余年命运沉浮的故事,折射出微缩的两岸近代史。我们希望用建筑来反映人物,用人物来折射历史。”王言说。

边拍边学的时光

“人间到处是孤山,予季相期耐岁寒。”这是两园主人林尔嘉先生的诗作。王言说,积累史料的过程,就是“耐岁寒”的阶段。

在那段华体会平台里,她每天都要列出与林氏家族有关的关键词,然后到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搜索查找与主题表达有关的材料。不仅如此,拍摄团队还耗时两年多华体会平台,前往台湾、厦门、漳州、泉州,走进鼓浪屿、林氏义庄、铭传大学、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地取景,并采访了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台北艺术大学建筑古迹保存所专任教授林会承等人。

由于创意学院有闽台合作交流项目,拍摄团队需要在台湾学习交流一年。在这段难得的时光里,主创人员顶住了课业繁重与制作预算低的双重压力,开始紧张地创作。

让赵珂难以忘怀的是,在台湾的采访与拍摄获得了当地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帮助拍摄团队联系场地,尽力满足各种拍摄要求。对此,王言也深有体会:“原计划采访的林家后人林朴去世了,但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博士蔡思薇的帮助下,我们还是拿到了第一手的资料。”正是有了两岸专家的协助把关,《园缘》的初貌在过滤了繁杂的历史后,开始有了筋骨血肉。

当然,纪录片也不能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在两岸文史专家的建议下,王言和她的团队成员们开始尝试模仿《河西走廊》等优秀纪录片,使用场景重现、3D建模等演绎手法来重现历史,增强纪录片的直观性和艺术性。

让历史照亮未来

“在那个大时代下,有很多像林家人一样的台湾人放弃家业来到厦门。很多人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人知道他们。”回溯那段历史,拍摄团队一次次修改文案、增减资料,想要通过《园缘》表达出对那个年代里被历史忽略的小人物的感怀。

“刚开始的时候看那些历史觉得很心痛,恨不得全部放进纪录片里。”王言说,“好在我们学会了怎样更理智地去看待问题和把控影片的拍摄,后期制作时更围绕主题有所取舍。”

《园缘》拍摄的原始素材有500多G的容量,全片文案6000余字,改稿30多版,最终拿出来的纪录片时长40分钟。

一些观看过纪录片的两岸青年告诉赵珂,林家几代人在台湾和大陆之间辗转的生命轨迹,让人感受到一种化不掉的亲情。即使在战争时期,这种血脉联系依旧缠绕交织。林家跌宕起伏的命运背后,也是一水相连、两岸同根的海峡情。台湾开南大学资讯学院院长叶耀明认为该纪录片“有深度,很权威”,对两岸青年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正向作用。

目前,《园缘》已经入围第二届两岸大学生凤凰花季影展,并参加了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盛典等活动。

“这个纪录片表达的主题是乡愁与寻根。学生们能够去选择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又能够花费那么多华体会平台去打磨修改,是很少见的。”刘蔚表示,两岸间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值得去挖掘和记录,希望有更多人沉下心去关注,让更多年轻人能了解两岸不可分割的血脉亲缘。

“我们这一代人就要老去了,这些历史的东西需要你们这一代来传承。”王言说,洪卜仁先生的这句话一直回荡在她耳边,激发了她的满腔热情。

本报记者潘抒捷通讯员施思孙晓玲

记者手记>>>

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世代

本报记者潘抒捷

从《园缘》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来看,两岸青年缺乏的不是交流的意愿,而是机会。这个团队在收集资料与采访拍摄过程中,打捞出了两岸拥有的共同记忆,传承了老一辈的情感,并且有了传递这份记忆的使命感。当纪录片在闽台两地播放时,它也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了正面影响与带动作用。而这种共同的记忆和情感,必将加深彼此的认识与了解。

从这个角度看,两岸年轻世代握好接力棒,需要建立起常态化、制度化的机制和平台,在畅通无阻的交流中增进认知和融合,在文化传承与共同体认中增进情感。可喜的是,在日前刚刚结束的第七届海峡论坛上,我们已看到了这方面的努力。“关注青年,服务基层”是今年海峡论坛的主议题,而青年交流更是首次成为四大板块之一。在许多分论坛上,两岸青年都成为参与的主体,就“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等热点话题深入交流。

青年人无历史包袱,有共同语言,相信一定可以握好接力棒,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贡献力量。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5-06/24/content_84302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