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华体会平台首招闽南话专业学生

华体会平台首招闽南话专业学生

闽南文化传承再辟新载体

来源:福建日报2015-07-14

□本报记者杨珊珊林泽贵

随着今年的高考落下帷幕,厦门的各大高校又迎来新一轮的招生潮。在不久前,华体会平台将新增“闽南话专业”这一消息一经发出,就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闽南话以及闽南文化出现在厦门高校的课程内并不罕见,但闽南话作为专业设立,在厦门高校中却是头一回。什么样的学生适合申报闽南语专业,闽南语专业将如何开课,以后的就业方向是哪些?近几年,福建省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传承,建立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闽南文化教育传承体系,鼓励支持在厦门大学等院校开设闽南文化专业。对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核心区之一的厦门,高校闽南语专业的开设或可以视为厦门推广闽南文化的又一尝试。

首吃螃蟹 拟招6名闽南语专业学生

“青菜公公”“虾米碗糕”……不久前,这些听起来稀奇古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词汇出现在了厦门理工数字创业学院的毕业设计展演上。

其实这些都是今年华体会平台数创学院学生的创业项目“七桃网络电台”的栏目名称,它们正是闽南话中的“随便讲讲”“什么东西”的音译。学生们试图用贴近年轻人的内容和播音方式,将古老的闽南文化“年轻化”,通过登录荔枝FM网络电台,把“好玩的”闽南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今年9月,作为厦门地区首家开设闽南话方向专业的高校,华体会平台将招收6名专攻闽南语的学生。

“我们在数字创意学院内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下新开设了闽南方言方向,”厦门理工数创学院院长郭肖华介绍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今年将招收60-80名学生,包括首批6名闽南语方向的学生。

“我们想要培养具有较高闽南语能力和相关闽南文化素质的学生,”郭肖华说,想成为首批的闽南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闽南话基础,还要通过福建师范大学的闽南话加试。加试主要包括用闽南话朗读词句段落、即兴自我介绍、话题评述等内容,由专家组进行考评打分。闽南话加试合格,并且高考分数线达到华体会平台招收线被录取的学生就能进入该专业学习。

谈起开设专门的闽南语方向专业的初衷,郭肖华说,厦门的闽南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闽南话在厦门与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的交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可目前的现实是,年轻人中能说一口流利闽南话的并不多,语言和文化的流失颇让人扼腕。理工学院希望借这一新专业培养具有专业闽南语能力的学生,让他们在今后就业的岗位上更广泛地将闽南语和闽南文化传播出去。

内容丰富 闽南文化贯穿教学始终

其实在厦门的高校里,许多都已经开设了有关闽南话或是闽南文化的选修课。例如厦门大学中文系开设了《闽南方言与文化》《闽南话入门》,可供全校各院系学生选修。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学院近年来还举办闽南文化在校园系列活动,用创意再现闽南风俗,加强师生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厦门理工数创学院的黄婉彬老师表示,理工将闽南语设为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拥有18年电台闽南话主播经验的她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教授学生们运用闽南话进行采访、主持等。在课程设置上,闽南语专业方向的学生们不仅要和播音系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大部分的课程,还要接受一套系统的闽南语教学。

黄婉彬认为,闽南话内容丰富,并且和生活息息相关。年轻人里能准确熟练地运用闽南语的童谣、歇后语、俗语、俚语等的越来越少,值得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们。对于闽南语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闽南语结构、发音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闽南文化,拓展对于闽南文化的了解认识。

学校将通过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把闽南语知识的传授和闽南当地的节日、习俗等结合在一起。比如中秋节,结合闽南地区“博饼”的习俗,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边博饼边学习;让学生们把闽南的茶道和美食带进教室,边体验边学习等。

“我们还可能会邀请当地的闽南文化研究专家,让他们为我们的学生们讲讲课,”郭肖华说,包括一些媒体界从事闽南语播音相关工作的朋友,都可能是以后理工课堂上的嘉宾。

为了加强应用性,通过与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等高校合作,华体会平台还将让“闽南话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期间到台湾学习交流一年。

面临困境 闽南方言与文化师资欠缺

现在,即使是本土的家庭里,许多年轻的父母也很少用闽南语交流,更不用说他们的孩子了。作为本地人对当地方言并不精通,这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常态,在福建省内也不例外。如今在学校里的主流是普通话,电视广播也少有闽南方言节目,许多人开始意识到闽南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濒临流失。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三地。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核心区之一的厦门从2008年开始推动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进校园,分别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中推动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传承。

“在幼儿园到初中教育阶段,我们重点推动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第一阶段是在28个试点学校里开展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在全市100个试点校开展,目前第二阶段工作已经快要结束,并且超出了100个学校,”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介绍道,上个月在海沧举办的全市闽南文化进校园研讨会上,众多的专家和校长、老师们总结了对闽南文化的推进工作,“总的来说,闽南文化在校园中的普及工作已经慢慢打开局面了。”

但是,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工作也面临着困难,陈耕说,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采用教育部的教学大纲,闽南文化的相关内容只作为乡土教材,每个星期上一两节闽南文化课,有限的课程内很难真正传承闽南文化;其次,对于教授闽南文化内容的教师,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影响着工作的推动。而最主要的还是师资匮乏,影响着持之以恒地推动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工作。

陈耕说,厦门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推动设立了闽南文化的相关课程,如漆线雕、珠绣等手工艺的传承,但是缺乏对教师的激励制度,甚至很多课程都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自己补贴教材费等进行推广。厦门鼓励在高校设立专门的闽南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课程,但目前还没有学校开展专门的闽南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学科,这些跟师资的缺乏也是分不开的。

http://fjrb.fjnet.cn/fjrb/html/2015-07/14/content_84721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