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金钟奖影帝屈中恒走进厦门理工

金钟奖影帝屈中恒走进厦门理工 分享《宝岛一村》背后的故事

来源:东南网 2015-07-17

分享会现场也是厦门电视台《聆听两岸》录制现场。

东南网7月17日讯(本网校通社大学生记者 武慧峰 康添彬 通讯员 林玙洋)“从离家,到想家;从把眷村当成家,到回到大陆的家,这是一段被人遗忘却又渐渐被人记起的故事。”7月16日下午,厦门嘉庚剧院首届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华体会平台,金钟奖影帝获奖者、话剧《宝岛一村》主演屈中恒与理工师生分享话剧背后的故事,讲述了自己的眷村往事。

话剧《宝岛一村》由享有“亚洲剧场导演翘楚”之誉的台湾导演赖声川和台湾知名电视节目制作人、有“综艺教父”之称的王伟忠共同创作而成,讲述了台湾“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该剧将于7月18日-19日在厦门嘉庚剧院隆重上演。

“我觉得我就像在演父亲。”

在戏中,屈中恒是眷村第一代居民老赵的扮演者;在戏外,屈中恒从小生活在眷村,是眷村的第二代居民。

“小时候,父亲总拿着爷爷奶奶的照片,让我认人。”屈中恒说,眷村有点像军队大院,国民党迁台后,许多人从大陆各地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组成了眷村,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地方的方言,所以每一个眷村人都有着浓浓的乡愁。

虽然屈中恒此次在剧中饰演的“老赵”,其原型是该剧编剧、金牌电视制作人王伟忠先生的父亲,但他表示“老赵”身上也有自己父亲的影子,父亲和“老赵”一样很爱帮助别人。“我觉得我就像在演父亲,排练《宝岛一村》后,我更了解父亲,也更了解了和父亲一样的眷村人的一生。”2005年,他回到故乡山东,那里的人的口音和他父亲一样,亲戚模样和他以前看的照片也差不多,“让我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他说,父亲看了2回《宝岛一村》,也给了自己一些建议与鼓励。“我很喜欢‘老赵’这个角色,如果可以,我想一直演下去,能演多久就演多久,演到不能再演为止!”

“我就是眷村走出来的演员。”

当被问起怎么与《宝岛一村》结缘时,屈中恒依旧记忆犹新。在合作《宝岛一村》之前,他与赖声川导演并不熟悉。2007年的一天他接到了赖导亲自打来的电话。“接到赖声川老师的电话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之后他还亲自邀约我见面聊参与话剧演出,得知这是讲眷村的故事,就答应下来了。”

屈中恒从国光艺校毕业之后,一开始常出演龙套的小角色,之后凭借不断努力在1999年拿下第三十四届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男演员奖”,随后慢慢转向话剧舞台。在排演《宝岛一村》的过程中他爱上了话剧。对于角色的方言要求,屈中恒虽然没办法达到最好,但还是努力将角色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大家。屈中恒自己20岁后离开眷村在台湾演艺圈打拼,作为第二代眷村人,对眷村这个家已经有了归属感:“我就是眷村走出来的演员。”

“其实两岸的生活是一样的,情感是共同的。”

《宝岛一村》2008年在台北首演。其实《宝岛一村》在台湾地区首演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由于演出时长的问题,在首演之前剧组临时删掉了一些片段。在演出时,主创们都很忐忑,担心观众们会因此看不懂剧情。没想到在第一场演出谢幕之时,全场观众起立向演员们鞠躬,落幕之后所有演员都被观众的举动感动得落泪大哭。

“当时观众席里有很多是由儿子女儿搀扶而来的老人,他们也拄着拐杖向我们鞠躬。”屈中恒接着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讲述一段历史,顿时有一种使命感,想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2010年1月《宝岛一村》终于走进中国大陆,剧组一开始也很担心大陆观众是否能够看懂与接受。在起初的20分钟里台下观众一点反应也没有,“当时的心都凉了”,屈中恒回忆说,“可是后面开始有稀稀拉拉的笑声和掌声,到最后观众也是全体起立鼓掌,那次落幕我们又哭了。”

被问到《宝岛一村》为什么会在两岸观众中引起共鸣时,屈中恒觉得那是因为艺术与情感能够跨越地域,直达人心,“其实两岸的生活是一样的,情感是共同的。”他说,看到了许多观众为《宝岛一村》这部剧流泪后,自己觉得演的并不止是戏剧了,而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希望能通过话剧《宝岛一村》,让大家对眷村的故事有所了解。”

http://i.fjsen.com/2015-07/17/content_16371917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