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报道我校学子创意作品及创意英语课

厦门理工学子创意设计演绎“萌萌哒”石敢当

来源:东南网2015-05-26

郭苗苗团队设计的“萌萌哒”石敢当。

东南网5月26日讯(通讯员陈寺华)以石狮为原型,以将军头盔、三角梅为元素……近日,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2015届毕业生郭苗苗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设计了可爱别致的“石敢当”新形象,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我们重新认识厦门“石敢当”。

创意设计演绎“萌萌哒”石敢当

石敢当,源自于对东岳泰山之石的灵石崇拜。传说汉朝时汉武帝登泰山,带回四块泰山石,置未央宫的四角以辟邪。泰山被认为有保佑国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头就被认为有保佑家庭的神灵。后来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当,又称石将军,后来还发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当。入闽之后,人们不再将其形状限制于一块石头,而是将“石敢当”与石狮子或龙九子之四狴犴同刻。在厦门,“石敢当”又比其他地方多了几分特色,多以狮型为主,又称“石狮爷”。

“蓝脸膛,白眉毛,白眼圈,黑瞳仁,开裂的嘴唇,露出两排齐而长的白齿,这就是厦门‘石敢当’的形象,也是我们这项毕业设计的创作原型。”郭苗苗说,她和小伙伴们在考察市场后发现,厦门石敢当的形象单一,普及度不高。“我们不希望石敢当仅仅局限于街头巷尾摆设的石雕,更希望通过独特的形象设计,将厦门石敢当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更容易去接受它。”

考虑到石敢当本身的文化意义和内涵,郭苗苗团队以石狮为原型,以将军头盔、厦门市花三角梅为元素进行形象创作,用轻粘土全手工捏制,赋予石敢当全新的独特形象。“现在呈现出来的石狮子造型的石敢当形象可爱而不失大将风范,既传达了镇宅保平安的寓意,又符合现代年轻人对萌形象的追求。”郭苗苗说。

制作平面动画推广厦门传统文化

制作平面动画推广厦门传统文化

除了设计石敢当形象外,郭苗苗团队还成立了“石敢当文化推广小组”,试图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推广厦门石敢当文化。

郭苗苗表示,一开始,大家就想做有关厦门传统文化的产品,在前期市场调查后,同学们发现虽然“石敢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在厦门源远流长,但如今很多本地人却对此鲜有了解。“在选定几个方案之后,我们最终确定了它,同时,我们还成立‘石敢当文化推广小组’,希望为厦门的文化推广做出贡献。”

据介绍,目前该团队设计的石敢当衍生品相当丰富,有石敢当摆件(包括石头雕刻、石头彩绘、轻粘土)、明信片、书签、贴纸、隔热/防风手套、T恤、吉祥物--石敢当宝宝、胸章等等。

郭苗苗团队不仅在微博、微信以及校园海报上宣传推广,而且还策划制作了一部平面动画《石敢当说》,通过幽默、诙谐的动画来讲述石敢当的来源、历史传说。片尾还选用根据《蓝精灵》改编创作的《石敢当之歌》,希望这首熟悉的曲调,唤起年轻人的回忆和热情,加深对厦门石敢当的了解。

http://i.fjsen.com/2015-05/26/content_16142650.htm

厦理工教师创新英语课“非诚勿扰”搬进课堂

来源:东南网2015-05-28

东南网5月28日讯(本网校通社大学生记者陈翔)将《非诚勿扰》搬进课堂,用英语来下国际象棋……在华体会平台英语教师陈彩蒂开设的公共英语课上,新颖的教学方式备受学生好评。

据了解,去年下半年,华体会平台在英语公共课中,推行无教材教学,要求教师自己选定教学内容和方式。陈彩蒂老师首创以《非诚勿扰》节目式的表演进行课堂教学。她结合机械班男多女少和教学设施现状,对《非诚勿扰》节目加以改良。在课堂上播放女生制作的英语VCR并让该女生上台自我介绍,由男生来提问选择。男生在和女生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希望与这位女生配对,男生就捏爆手中的气球。创新的英语教学方式,受到了2014级三个教学班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用青春的荷尔蒙激发对英语的乐趣。”尝试过《非诚勿扰》活动后,陈彩蒂觉得这是一个改变同学们对英语看法的契机。

本学期的第一节课,陈彩蒂老师又提出了很多想法,如:太极中的英语、武术与英语的渊源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也有一部分同学提出了B-BOX、ROP等当代流行元素。面对众多特色的选题,陈彩蒂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最后选择了其中最适合大家的国际象棋。陈彩蒂笑道:“因为我家里有个儿子会下国际象棋,所以我也略知一二,而且由西方象棋来学习英语,别有一种风味。”

“我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对英语产生兴趣。”陈彩蒂说,在很早的时候,自己就有一种念头,就是希望能把英语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国际象棋的英语教学让同学们在下棋的时候用英语进行交流,输的人要用英语来表演歌曲、朗诵、笑话、魔术等节目。

来自2014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班的陈明地觉得这是一个新奇的、成功的英语学习方式,“当我看到班级同学围成一团,一起用英语讨论国际象棋时,内心有种温馨之感。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真真切切体会到的班级凝聚力。”

http://i.fjsen.com/2015-05/28/content_16154277.htm

“越寻找却越遥远”厦理工学子唯美漫画诠释“家”观念

来源:东南网2015-05-28

漫画绘本《家》的宣传海报。

东南网5月28日讯(通讯员施思陈翔)“这是一个青年们寻找家,却离家越来越远的故事。”这是厦门理工数字创意学院大四学生邱语辰和周艾琳毕业漫画作品的宣传主题句,也是辗转多地求学的邱雨辰对于“家”的另一种诠释。

漫画绘本《家》通过虚构村庄中的女孩向往外界生活离开家园后,在都市精彩生活和回归家园中矛盾挣扎的故事,影射现代大学生离家求学工作时思乡的情感需求与闯荡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想回家又难以归家的心理状态,借绘本的形式来表达对“家”这一主题的思考。

邱语辰地家乡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由于艺考她离开家乡奔走在北京、厦门、武汉、福州等各大城市里,最终来到厦门念书。“我常被这样的情绪苦恼,自己越来越多地在厦门这座城市留下痕迹,厦门开始比那个小县城更像我的家。以前的朋友们各奔东西,我见到家乡朋友亲人的次数越来越少,以后我会不会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乡?”有感而生,邱语辰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是家?现在的大学生应该顺应传统落叶归根回归故乡发展,还是挣脱束缚自由闯荡?

“后来刘墉的一句诗启发了我,他说‘哪里有爱,哪里有牵挂,放不下,就是家!’。”邱语辰说,现在更多人开始有了第二故乡、第三故乡,家并不是让你因为牵挂而停留止步,而是让你有更豁达的心态去接受现实,继续向前。

此后,邱雨辰开始尝试通过自己擅长的绘画将“家”观念融入到绘本作品中。她自学了ps绘画,从传统白描、工笔作品中汲取养分,探索出自己的绘本画风。一个负责绘画创作,一个负责策划推广,邱雨辰与小伙伴周艾琳花费了半年华体会平台,终于完成了漫画绘本《家》,同时也完成了心灵的一次探索和洗礼。

今年五四青年节时,邱语辰和周艾琳还在校园里发起了一项活动,发动同学们在两人手绘的明信片上写下对亲人想说的话,然后帮同学们寄回家乡。邱语辰说,“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最初的家在哪里,但同时也不因为牵挂而放弃前进的脚步。”

http://i.fjsen.com/2015-05/28/content_16154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