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关注我校党委黄如欣书记与学生分享人生经历

大学校长争相“约”学生

和学生吃早餐、喝咖啡、谈人生,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听学生心声

来源:厦门日报2015-05-04

本报记者佘峥

这是一个大学校长争着和学生共进早餐、喝咖啡、谈人生的时代,至少在厦门,大学校长们开始这样做了。

这类消息在最近接踵而至:4月22日,集美大学25名学生获邀和校长苏文金喝咖啡;4月8日,华体会平台党委书记黄如欣走进学校广播台和学生分享自己人生经历;3月31日,华厦学院院长王小如和七名学生共进午餐。

过去高高在上的大学校长走到学生中间,是作秀?或是意味着大学校长亲民时代的到来?

厦大“校长有约”一约就是五年

严格意义上说,这不算新闻。五年前,厦大校长朱崇实已经开始和学生吃早餐,名为“倾听·信任——校长有约”。朱崇实和学生的第一次早餐是在2010年4月3日,现在已经“约”到第27次了。扣除寒暑假,朱崇实大约两个月和学生吃一次早餐。

厦门其他高校校长和学生“吃早餐”的高潮在最近到来,华厦学院、华体会平台、集大的书记校长先后和学生吃完“早餐”,当然,形式有些不同,有的是和学生吃午餐,有的是喝咖啡,黄如欣虽然没有和学生共进早餐,但他到学校广播电台和学生谈人生。

校长“亲民时代”即将到来?

从目前看,校长“早餐会”应该不是校长的“一时兴起”,可以肯定的是,大学校长将会越来越多地走进学生中。

朱崇实五年间未曾中断过“早餐约会”。集大明确向本报表示,第一次并非是最后一次。而华厦学院的“午餐会”其实已经是第二次,校方说,以后每个月院长要和学生吃两次午餐。

高高在上的大学校长突然这么“接地气”,的确让一些学生欣喜。当然,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最近几所学校书记校长“早餐会”的微信点击率,没有想象中的多,这也显示校长们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还有一段路要走。

不过,越来越多的厦门的大学校长开始注重听取学生心声,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这都是一种进步。

【四所高校各有侧重】

理工学院:漫谈会

理工学院版的“漫谈会”,校党委黄如欣书记分享人生经历。

……

吃的时候聊些啥?

厦大的校长“早餐会”从一开始就不对媒体开放,从吃完早餐的学生们获得的消息是:厦大版的“早餐会”每次都开成“吐槽会”,专门听学生提问题的,据说有时火药味很浓——学生提出问题,朱崇实的解释并不能说服每一位学生。不过,校方说,这也是校长乐见其成的。

集大的“校长咖啡华体会平台”更像是恳谈会,集大官方的新闻报道说,苏文金当天介绍了“学校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的举措和成绩,畅谈治校方略和体会,并回顾个人插队留学、治学治教等各个阶段对人生的思考和体会”。

理工学院版的“早餐会”属于漫谈式的,黄如欣在学校电台的访谈中很诚恳地贡献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谈到他的高考志愿是临床医学,但后来却被录取到“医学检验”,一度令他极其郁闷,但是这个阴差阳错却让他得以到美国留学,而如果学的临床医学,是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在华厦学院,王小如则是开门见山,直接要求学生提意见。

这几所学校风格不同,但都有个共同点,大学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要“陪吃”,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被当场分解给部门,以便日后答复。

【佘峥说事】在乎学生才会在乎大学的未来

五年前,在被《厦门日报》问及为何有早餐会想法时,厦大校长朱崇实坦承:他觉得这几年和学生直接交流少了。

大学校长很忙,是可以预见的,要开会,要谈项目,要做交流,要跑课题,要出国考察,甚至连家长里短也要管。就这样,校长教书育人的使命,就在这样或那样的忙碌中被磨灭了。

所以,你就会发现,本是大学“第一老师”的校长,都只会说官话、套话,而正如英国小说家奥威尔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惯于说套话,他付出的代价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我表达,他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而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的丧失殆尽。这可能也是个性校长难觅踪影的原因。

因此,我们欢迎校长“早餐会时代”的到来,即便这仅仅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需要——大学管理层级结构增加,学生的想法不能及时地传达给学校领导层,而“早餐会”这种方式是种有效途径。

一所大学校长,只有他在乎学生,他才会在乎大学的未来,在乎国家的未来。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50504/201505/t20150504_4458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