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闽台文化家底的生动检阅

闽台文化家底的生动检阅

——评《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丛书

许红兵 王日根

来源:《福建日报》 2015-01-23

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蒋东明——

该丛书涵盖闽台民间信仰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十三个方面,视野宽广,资料翔实。丛书特色鲜明,注重田野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收集保存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纠正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资料文献误差。福建和台湾文化底蕴相通,学术传统相似,该丛书的出版再次印证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历史事实。

近期,厦门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丛书,该丛书是由刘芝凤教授主持的2011-2013年厦门市社会科学重大系列调研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结项成果,系课题组成员历时3年对闽台两地70多个县市300多个乡村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研结出的硕果。课题组运用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参与调查方法,对闽台民间信仰、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体育、民间手工技艺、民居建筑、传统节庆、传统人生礼仪、传统服饰、传统饮食文化以及传统农林渔业民俗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与编纂,成为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首度全面检阅式丛书,堪称集闽台文化家底之大成。从社会价值上看,本丛书亦堪为福建省和台湾地区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闽台文化共建、产业对接项目提供第一手翔实的工具性资料。

该丛书以调研报告书的方式呈现,体现了书斋阅读和田野考察并举的治学特色。丛书凸显了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考察法、全面考察法和比较法,将课题组历时两年多收获的田野资料系统全面地加以整理,并奉献给读者。丛书总序这样写道:“注重田野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是该套丛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收集保存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纠正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资料文献误差,是该套丛书的又一个重大贡献。”上海社科院王宏刚研究员在审改全稿时说:“很多年没有看到如此翔实、丰富、细致的田野调研报告书了,我国社会科学贫缺的就是研究方法和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由于田野调查有许多新发现,这套丛书很珍贵,很重要。”

从学术价值上看,该丛书有两点是特别显著的。一是资料翔实,课题组前期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书里得到完美的表达,这必将为厦门市、福建省、台湾地区提供了今后几十年内闽台民俗资源文化共建对接项目扎实的基础性资料。二是丛书在呈现田野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术新观点,如闽南九龙溪有可能是台湾少数民族从大陆迁徙入台的重要通道。书中从华安3000多年前的崖画中找到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与大陆古濮人(可能比越人更早)或新石器时期西南及武陵地区古人的民俗有一致或者相近的实物证据,论证了台湾最早的少数民族与大陆古濮人有文化联系,很可能也有血脉渊源关系。再如书中对福建砖雕艺术及制砖技艺从闽北的闽越王宫遗址考证出发,论证了这种技艺早在汉代前就开始应用,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西晋时期普遍用于墓葬应该源于本土文化或与江南古吴越地区的新结论。这样的学术新观点在丛书中还有一些。该丛书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许多高校专家学者的肯定,他们说,课题组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了闽台区域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立志要完成的工作,方法科学,成果卓著,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与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数据。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5-01/23/content_804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