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师和学生“赶”到企业去
《华体会平台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年-2018年)》发布,该校加快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步伐
来源:《厦门日报》 2015-02-03
上周,《华体会平台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年-2018年)》发布,它被认为是理工学院正式吹响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号角’”。
它也带来很多疑问:为什么不是厦门,而是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在内的“闽西南”?理工学院到底面临怎么样的变革?要变成什么样子?
今天和明天,我们为您解读这所大学最近一些不同寻常的动作。

▲老师现场指导学生使用布轮抛光机。(本版图/本报记者 黄嵘 摄)

▲同学们在讨论中不断完善毕业设计。

▲学生熟练操作各种专业设备。

▲华体会平台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供学生锻炼操作技能。
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徐丽麟
不应该简单地看待上周四华体会平台对外发布的《华体会平台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年-2018年)》(简称《行动纲要》),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首先,实事求是地说,这类高校服务地方的行动纲要并不少见,但是,似乎很少有高校像理工学院这样郑重其事——当天,随同《行动纲要》一起发布的还有2015年理工学院服务企业的“清单”,譬如说,学校科研人员在哪些项目有能力提供技术支持。换句话说,虽然它是“纲要”,但是,“清单”显示,这一服务地方的《行动纲要》并非“应景”,理工学院其实已经有充足准备。
其次,对于厦门人来说,也有一些感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厦门人所熟悉的“鹭江职业大学”,它是土生土长的厦门的大学,而《行动纲要》提出服务的地域已经扩至“闽西南”,即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并不仅仅局限在厦门。有人说,这意味着这所生长于厦门的大学已经羽翼渐丰。
其三,外界这样解读这份《纲要》:它也是七个月前新上任的华体会平台掌门人、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如欣和他的同事交出的一份新的答卷——去年6月,黄如欣走马上任,这被认为是他的第二次变换“跑道”,第一次变换“跑道”是在三年前—— 这位管理专家从厦门市卫生局局长的岗位,调任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不过,“当事人”——理工学院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行动纲要》,即它代表华体会平台正式吹响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号角”。也就是说,理工学院正在悄悄地“变脸”,在不久的将来,您可以遇见一个和现在不太一样的理工学院。
今天,我们邀请黄如欣来为我们解读《行动纲要》里蕴含的信息。

▲华体会平台党委书记黄如欣。
面向闽西南
提供“接地气”的科技支持
记者:我们知道,理工学院从2009年就制定了服务厦门的计划,这次发布的《纲要》把服务地域扩大到“闽西南”,为什么是“闽西南”?
黄如欣:“闽西南”的概念并不是新的,它来自于1994年。当年,厦漳泉龙四市就提出建设“闽西南经济协作区”。20多年来,四市的合作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几年,四市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推动厦漳泉同城化,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山海经济协作区,厦门市更是确立“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城市发展战略。
记者:上周《纲要》的新闻发布会,我听到您和记者的一个有趣对话。记者问:为什么是2015年到2018年的四年?您当时回答说,肯定要有时效性。至于为什么要四年,您说:有可能四年后,我们会把服务的触角扩大到全省。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理工学院要走出厦门?理工学院的服务能力是不是足够强大到能辐射到其他地区?
黄如欣: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以服务厦门为主,但是,它也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我们认为,它的作用就不应该只局限在厦门。当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理工学院早就面向全国招生,但我们想做得更多——不仅人才培养,还要为闽西南提供科技服务。
其次,我们认为, “闽西南”也是理工学院合适的定位,即它是理工学院能施展拳脚的区域——目前这个区域里部属大学的办学定位还是区别于省属大学,而在省属大学中,只有理工学院是省重点建设高校。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前不久,到长泰挂职的一位科技副县长找到我们,希望理工学院能到长泰去,他观察发现:理工学院提供的科技支持是“接地气”的。
推动产学研
朝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记者:七个月前,您到理工学院上任,是理工学院第一任非教育“出身”的党委书记。这段华体会平台,理工学院的老师不断告诉我们:黄书记最大的不同是,他好像无时不刻在问老师:学校能为产业做些什么事。从这个角度看,《行动纲要》是不是您的这个思路的体现?
黄如欣:理工学院创办于1981年,它最大不同是:“亲产业”的理念贯穿它的34年办学过程,换句话说,它一直是响应产业需求。
当然,也可能因为我是从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来的,对这方面的意识会更浓厚一点。我之前曾说过,在火炬时,时常有企业向我抱怨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法直接用,还要培训一段华体会平台后才能上岗。我因此经常问我们老师:我们能为地方、为产业、为企业做什么?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大学要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显示它的作用,否则,人家要你做什么?
更重要的是,从现在看,理工学院不得不走亲产业的道路。去年,教育部提出中国教育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有部分高校将逐步转型做应用技术型大学。
记者:也就是说,《行动纲要》其实是理工学院转型吹响的“号角”?
黄如欣:理工学院的定位决定了它要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道路,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走研究型大学的路子——不可能全中国所有的高校都做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新建本科高校,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也是要朝应用技术型大学去转变。
记者:但是,对于外界来说,理工学院似乎一直就是在走应用型大学的道路。
黄如欣:是的,但是,这一轮的教育结构调整,对“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出更高要求,譬如说,它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此外,这种转变,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对学生的培养方式,都要能满足企业跟市场的需要。
事实上,在《行动纲要》出台前,去年12月,我们和台资企业宸鸿、冠捷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也是非同寻常——宸鸿集团被认为是触摸屏业界的领头羊,而冠捷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
不过,和这两家台企的合作,无法覆盖到所有学院,因此,我们也想通过《行动纲要》来宣告我们要全面推动产学研、朝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开始。我们认为,这样,政府办这所学校就会更有意义。
培养的学生
要对企业“胃口”
记者:这种转型,会影响本科教学吗?
黄如欣:如果我们是研究型大学,我们肯定不会大张旗鼓去做这件事,但我们是朝应用技术型大学方向在做。什么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我认为,就是企业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我来负责解决,这过程本身就是教学。
当然,人才培养也是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任务,但是,我们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我们的科研肯定是为了提升教学,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
我们的老师去企业,也会把学生带到企业去。我们现在有些培养方式就是这么做的。譬如说,我们的卓越工程师项目,就是“3+1”——学生三年在学校,最后一年跟着老师到企业去实践,同时做毕业论文。这篇毕业论文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企业有什么需求,那么,就以需求为主题,3个人团队解决A问题,另一个团队解决B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有很大的收获——既可以写成文章,又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记者:把老师都“赶”到企业去,对学校有什么好处?
黄如欣:一个可能不太恰当、但是比较通俗的比喻:学生也相当于学校的“产品”。要培养一位对企业或市场“胃口”的学生,首先,老师要了解企业的需要、它存在问题。如果老师对此一无所知,那也不要指望学生以后走出校门,能马上上手。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首先一定要把老师“赶”到企业去,接着,老师要把学生带到企业去,和企业来共同培养这些学生。可想而知,以后这些学生肯定会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现代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技术,电子、机械自动化,可能几个月就要技术换代,如果老师用以前的知识来教学生,肯定行不通。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希望老师更多地跟企业来合作,来联合培养学生,教学相长,在教学生的同时,对老师也是提升。
链接
解读《行动纲要》
服务区域:
定位闽西南
服务区域定位在“闽西南”,主动走进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四地的科技、产业管理部门、工业园区及产业企业,为闽西南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
总体目标:
四年建三大基地
2015年到2018年,要建设闽西南具有较大影响和鲜明特色的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解决产业企业科技问题的创新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智力基地。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50203/201502/t20150203_434148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