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专版聚焦我校发布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和两岸创意经济报告

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天在厦门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华体会平台、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厦门日报社·海西晨报联合发布《2014: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和《2014:两岸创意经济报告》,其中,《2014: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由我校文化产业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编撰;《2014:两岸创意经济报告》由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学院与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联合编撰,《海西晨报》今天以两个专版分析该两份报告,内容如下:

《2014: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今日在厦发布

国内动漫企业80%处亏损状态

2014年10月24日·海西晨报·第A14版·特别报道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学术领域及产业界惟一的一部文化品牌评估年度报告,《2014: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今日发布。报告认为,中国自主文化品牌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中国特色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品牌的关注度将会大幅提升。

晨报讯(记者陈巧恩)《2014: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今日在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主会场隆重发布。这是继2012年、2013年之后,此项致力于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报告第三次成功亮相。本次报告由华体会平台、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日报社·海西晨报联手打造。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学术领域及产业界惟一的一部文化品牌评估年度报告,该报告在第五届、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两次发布后,产生了广泛影响。据悉,本年度的报告包含《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总报告》,分为《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报告》、《文化品牌竞争优势报告》、《区域文化发展指数(CID)研究报告》、《文化品牌200强研究报告》、《文化产业园区(含示范基地)竞争力报告》、《文化产业教育培训竞争力报告》6个重点报告。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报告》、《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报告》、《文化投资基金发展报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报告》等21个综合报告。

其中,总报告认为,2013年中国自主文化品牌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中国特色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贸易得到进一步平衡。随着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品牌的关注度将会大幅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由此可见,今后十年中国文化品牌发展仍将处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总报告还指出,发展文化品牌的最大前提条件是社会对文化的包容和认同,没有对文化的包容和认同,就没有文化品牌的发展。表面上看,文化品牌的发展需要科教实力作为根基,但从深远意义上说,更需要的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氛围、一种自信与开放的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2014: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由华体会平台文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柏定国担任主编,全书50万字,由中图图书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发行。今天将同时发布的还有两大报告,分别是《2014:两岸创意经济报告》和《2014:闽台文化发展报告》。

问诊文化品牌发展

问题不少创新不易

2014年10月24日·海西晨报·第A14版·特别报道

晨报记者陈巧恩

在《2014: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中,课题组对文化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有独到的深度观察。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指的金融,他们称之为“文化品牌发展的血脉”。总的来说,有两大观点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文化投融资体系问题不少;第二,文化金融创新不易。

六大问题影响产业提升

课题组指出,当前我国文化品牌投融资体系存在一些不利于产业提升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我国文化品牌投资经验积累不足,投资过快过热的趋势在某些细分领域内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资本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仍在改革和完善中,资金供给和文化产品生产相对不足。

2.文化金融产品多元化不足,难以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3.文化品牌产权交易体系、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导致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接困难。

4.国有文化企业资产有相当一部分未能产生经济效益和产业价值,国有文化资产在管理、流转、出让、交易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和体系。

5.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体制障碍仍然阻碍着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

6.版权交易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产生对产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

创新路上难题多

与此同时,文化金融创新也没那么简单。首先,我国现行的面向文化品牌的金融创新活动,基本上是模仿其他行业的金融创新而来。文化产品的市场不确定性,文化企业的轻资产、高人力资本特性及文化产业链深度分工带来的风险与收益主体分离性,都影响着文化金融的创新,加上文化品牌的非市场化运作,加大了金融创新难度。课题组分析说,我国由于文化金融起步不久,文化金融人才储备有限,不利于文化金融信息的分析与获取,很多文化企业是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成,小微文化企业大多又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及公司治理,这些企业都难以给金融中介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加剧了金融创新的困境。同时,政府力量对于市场行为的影响不可小觑,金融创新活动以政府力量为风向标,其后果会大大降低金融创新的效率。

此外,文化金融环境的配套体系不完善又为金融创新带来新困难。课题组认为,文化品牌产权保护缺位,文化产品市场必然是一个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任何创新都会被迅速模仿复制。我国的文化金融刚刚起步,环境配套体系明显不完善,很多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有效信息分享、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支持,只能简单地把其他行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复制到文化产业,最终导致文化金融创新的低效。

文化品牌众筹模式渐兴

当然,课题组也看到了近年来活跃的文化企业上市和并购态势。据介绍,2013年共计有13家互联网文化企业先后在中国香港、美国等地上市,这为国内众多想谋求境外上市的中国文化企业带来信心。同时,2013年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多达30家,其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特质受到初步认可。

除此之外,文化品牌众筹模式逐渐兴起。据统计,文化项目融资规模已经从2011年的6.2万元,增长到2013年末的1278.9万元。“大家投”众筹平台共发布83起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众筹信息,其中7家企业完成615万元融资,15家正在融资当中的企业已获264万元融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通过众筹融资近160万元,动漫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募资超过137万元,《快乐男声》主题电影在20天内成功在众筹网上筹得501万元,创中国电影众筹融资金额纪录。此次众筹网与天娱传媒的跨领域合作,是国内互联网金融与商业娱乐的一次成功跨界联姻,说明商业娱乐产业可以利用传统生态领域中已建立的粉丝基础,尝试多样化的融资模式。

《2014:两岸创意经济报告》深度解读两岸创意经济最新成就

去年大陆文创产业就业1258万人

2014年10月24日·海西晨报·第A15版·特别报道

晨报记者陈巧恩

先来看几组数据:2012年,大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2013年,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台湾地区,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占GDP比重达5.39%,就业人口约17万人,约为台湾总就业人口的1.59%;2013年台湾地区创意经济产值增长突破万亿元新台币……以上均来自《2014:两岸创意经济报告》。今天,该报告将与《2014:中国文化品牌评估报告》同时公布。

反映成果填补空白

《2014:两岸创意经济报告》在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宣传局、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学院与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联合编撰。值得一提的是,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学院在文化产业品牌战略与影响力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有突出成果。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是台湾创意经济年度数据统计机构,已有《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两岸文化蓝皮书)、《台湾创意经济报告》、《世界城市文化报告》等主要学术成果。

《2014:两岸创意经济报告》以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为范式,以国际视野衡量两岸创意经济,及时反映两岸创意经济发展成果,填补了两岸迄今尚无创意经济年度报告的空白,对两岸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岸文化交流、两岸创意产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推进作用。全书共40万字,由华体会平台文化产业学院院长罗昌智主编,包括《两岸创意经济发展总报告》、《两岸创意经济分类报告》、《两岸创意经济发展重点问题聚焦》、《两岸创意产品和服务统计报表》4大板块,以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解读,生动展示两岸创意经济最新成就。据悉,该书拟纳入国家文化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快速发展态势显现

报告指出,2012年—2013年,中国创意经济连续显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2012年,大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6.8%,文化创意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产业构成保持相对稳定。2013年,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约占GDP比重的3.77%,文创产业就业人口达1258万人,占全体就业人口的1.85%。

在台湾地区,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占GDP比重达5.39%,就业人口约17万余人,约为台湾总就业人口的1.59%。2013年,台湾地区创意经济产值增长突破万亿元新台币。多项业绩表明,两岸创意经济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的不断突出,创意经济热点频现———数字化加速创意产业业态创新、新媒体产业优势卓尔不凡、“内容为王”成就电视娱乐新品牌、大投资与大园区带动电影产业飙升、数字娱乐产业成为中国创意产业新标杆、以文化体验激发活力。

协同创新意义非凡

通过两岸创意经济及其部门业态的厘定,并以数据说话,以分析论道,报告认为,鉴于两岸创意经济的整体环境,两岸创意经济投入逐年增长,支柱性产业地位指日可待。在台湾地区,其虽已成为支柱性的产业,但产业发展已经趋缓,与国际上文创产业通常优于经济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显示其文创产业政策有必要再行修正。同时,大陆地区的文创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显示已进入稳定发展期,成为支柱性产业指日可待。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两岸在创意经济领域的需求和利益关联更为紧密,交流与合作有待从区域性文化、经贸优势互补的自然需求,上升为全球创意产业市场体系重构的努力与实践。因此,两岸创意经济协同创新,意义非凡。值得强调的是,两岸创意经济协同创新需要突破区域经济平衡、区域市场建构的局限,合力提升中国创意经济的整合实力,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体系建构,从而共同推进文化经济时代的中华文明复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