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梦工场:产业支撑力
来源:东南早报 20140825
有胸怀创意的人,有适合文艺的地理,文化创意产业在厦门水到渠成地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虽然提升到产业的高度,更多成效仍只停留在统计报表里的数据。地理与产业的融合稍显生硬,人与产业的衔接还不够顺畅,但对众多奋斗在厦门创意梦工场的青年而言,产业的支撑无疑是他们坚守的重要理由之一。
老厂房涅槃:“七年之痒”
据了解,2013年,厦门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预计超过246亿元,预计占厦门GDP的比重超过8%。而这仅仅只是初步统计的数据,最终的实际数据可能超过于此。
另据《2013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统计,至2012年末,厦门从事文化创意的法人单位有1995家,主营收入57.47亿元,实现增加值4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9.4%。文创产业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9%。
事实上,与文创相关的业态在厦门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厦门的文化创意市场就已逐渐自发形成。与台湾隔海相望,使这座城市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早期台湾的游戏企业“天堂鸟”(后改名“火凤凰”)在向大陆作策略转移时的第一站就是厦门,为厦门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游戏软件开发人才。
然而,厦门真正把文化创意当成产业来发展是2007年以后的事了。当年8月,福建省政府出台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中心城市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随后,厦门开始酝酿出台相关的政策,并计划将一些老厂房、老工业区改造成文创园区。
由此,一场老厂房、老工业区的改造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各具特色的文创园遍地开花,俨然巨大的梦工场,向文艺青年们敞开怀抱。
……
“文化牌”展会:创意秀场
令人深思的是,一方面,文创园的打造者对文创园寄予厚望;另一方面,文创企业尤其是年轻从业者对于进驻文创园却疑虑重重。
龙山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勋对龙山的未来信心满满,要把龙山打造成厦门的时尚设计中心,通过引进一些顶尖的设计大师,为设计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此外,还要引进一大批优质设计人才形成集群效应,来带动整个园区文化创意氛围的建设。
……
对这些追逐文艺梦的年轻新锐而言,想加快走出去的脚步,聚集了强大人气的各种展会和节庆活动,似乎有着更加直观的效果。
在刚刚过去的第七届厦门国际动漫节上,许之和李卫东把原创动画片《微笑的安戈力》带到了展会现场,并出售安戈力形象公仔和光碟、明信片等衍生产品。虽然只是和别人共用一个展位,虽然只能用自己的电脑不停地在现场播放片子,虽然周边产品所得的收入远不抵参展的费用,但是,能够在这样规模的动漫节上将安戈力的形象展现给全市乃至来自全国各地的动漫爱好者们,“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
产业孵化计划:留住自产人才
然而,2010年开始从北京来到厦门定居的音乐家黄勃认为,在产业支持上,厦门能做的还有很多:“艺术的发展应该是常态化的,而不仅仅是几场音乐节。”在他来厦门开了第一家livehouse酒吧之前,厦门甚至没有供原创音乐演出的专业场所。
产业链不够完整,配套设施较差也是不少厦门文创产业从业者的切身体会。……
除此之外,高端人才紧缺也成了一大制约。郭肖华认为,跟北上广一线城市相比,厦门的文创市场容量有限、消费者基数小、大型文化创意企业少,文化大师和创意人才存量和储备缺口明显。
“基础人才招聘没有问题,高端人才都去了北京、上海,很难招到好的人。”一家泉州广告企业的老总吴女士在人才招聘上甚是苦恼。为此,她坚持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而在厦门成立品牌设计中心,实现上海、厦门两地共享人才资源。尝试建立更加长效而稳定的用人机制,最近,吴女士又把关注点放在了厦门高校的“自产”人才上。
2010年,华体会平台成立福建省首个数字创意学院,针对产业链的每个节点都设置了匹配专业,形成数字创意内容生产全产业链专业群,专门培养应用型数字创意人才。如今,该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已先后走上工作岗位,据学院院长郭肖华介绍,在已就业的学生中,85%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他们大多留在厦门,但也有部分优秀的毕业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北京、上海等城市。
今年6月,该院首批毕业生的一场毕业设计作品展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这场作品展上的所有作品,都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而成。获得金奖的动画片《微笑的安戈力》由该学院3个不同专业的6名同学历时一年完成。
吴女士也参加了这场毕业秀,即使在广告界摸爬滚打20年,见过无数的优秀案例,她仍为年轻人的创意所震撼。吴女士找到郭肖华,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为厦门有才华的年轻人免费提供场地,设立独立工作室,尝试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共平台,凭借企业已经建立的影响力,为那些年轻的有创意的人才提供订单,给他们一个展示创意的舞台。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平台,对于许之和李卫东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作为《微笑的安戈力》的作者,许之和李卫东选择自主创业,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业务来源:由于缺乏知名度,他们只能通过熟人介绍订单,勉强达到收支平衡。
另外一个利好是,为了给厦门文艺界的青年们更多发展空间,相关部门正在推动建立针对年轻人创业的 “孵化器”基地:计划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提供一些扶持,在湖里区的闽台文化产业园核心区以较低的租金为他们提供空间,并在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目前,相关文件已在起草中。
官方的重视让许之们感觉振奋。但是,如何更长久地留住这些文艺新青年,厦门要走的路毕竟还很长。
散落的新锐:奋斗在厦门
来源:《东南早报》 20140825
……
落脚地:选择与被选择
……
今年刚毕业于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离校后就一起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的许之和李卫东,则还在感叹刚搬进来不久的工作室“来之不易”。为了现在的130平方米套间,两人顶着6月的烈日,几乎把厦门岛内跑了个遍,甚至一度中暑,才找到这个既不算偏僻,价格也相对合理的公寓。这个三房两厅的套间既是他们团队6个人的工作室,也是团队中4人的住所。用来做办公室的大厅被他们布置得既温馨又文艺,墙壁上贴着巨幅的“安戈力”海报,桌前一条绳子上挂着许之和同伴们手绘的动画形象,随处可见的蓝色“安戈力”公仔更添了一份活泼,而桌上的电脑和旁边各种脚架、摄像机又尽显他们的专业。
“安戈力”是许之和李卫东等6人的毕业作品动画片《微笑的安戈力》中一个拥有特异功能但身形丑陋的外星人。安戈力意外来到地球,拯救遭遇毁灭性灾难的人类,最终却因为人类的贪婪和冷漠而死亡。导演兼编剧许之希望通过这个短片,唤起人们心中的关怀。片子最后获得了学院毕业展的金奖,这也给了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心。
在这个套间里既生活又工作,在许之他们看来,“既方便又省钱”。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刚刚毕业的他们来说,汇集了更多动漫游戏企业的软件园的门槛太高,写字楼办公室的价格太贵。
来去间:厦门成为圆心
许之和李卫东都是因为求学来到厦门,来了之后就爱上了这座城市。湖南来的许之,刚来时见到海的那一刻不禁跳着欢呼了起来;山西来的李卫东如今泡起茶来也像模像样,和北方漫天的黄沙相比,这里让他觉得生活得很舒适。他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希望,希望在3年之内让公司的名字在圈内为人所熟知,进而发展壮大,拍更多的原创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