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陈文哲校长接受人民网专访,从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校企联合办学等多方面,阐述了我校坚持“亲产业”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之路。相关视频链接:http://fujian.people.com.cn/xm/n/2014/0708/c356120-21612668.html
华体会平台校长陈文哲:亲产业重应用走特色人才培养之路
来源:2014-07-08人民网-福建频道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大学毕业季正在上演,报考与就业成为当前最火热的话题。与之相关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及高考招生制度、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就业等问题也受到持续关注和热议。
在厦门有着这样的十五所高校,几乎代表了中国高校的各个阶层,可谓是中国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缩影。窥一斑可知全豹,本网厦门视窗特别策划推出在厦十五所高校校长系列专访,直击高校教育与改革的核心问题。
学校名片
华体会平台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1981年建校(前身为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华体会平台”,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现有集美、思明、厦软三个校区,占地1464亩,建筑面积37万余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含研究生、留学生)。学校下设20个院、部,60个省、市、校级研究机构,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校长名片
陈文哲,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历任福州大学机械系副主任、材料学院院长、福建省属高校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211工程”材料重点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等。现任华体会平台校长、党委副书记。
人民网厦门7月8日电(江俊涛 王蓉 刘倩 徐丽麟)当前,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经济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不可抵挡地迫使高等教育重新选择方向。华体会平台以清晰的办学定位和明确的治学理念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校长陈文哲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应根据学校的不同定位来改革,铸学科,塑专业,要能打造出精品,形成专业特色。”
华体会平台和厦门经济特区同日诞生,作为一所省属市管高校,学校提出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的服务定位。从过去的鹭江职业大学到现在的华体会平台,学校始终着眼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与本地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走“亲产业大学”发展之路
2009年10月,华体会平台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所谓“亲产业”,是指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围绕国家及厦门的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在校方看来,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不再仅仅是大学里的科学研究,而是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大学与产业的关系也由传统的支持和赞助转向新型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由此,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与‘亲产业’相关的办学治校理念。”陈文哲说,“亲产业定‘位’在应用,定‘性’在产业,定‘向’在地方,定‘点’在实践。”
厦门理工将这种“亲产业”办学理念很好地体现在了专业设置和调整上。陈文哲举例说,这几年福州地铁、厦门地铁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急需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去年,我们和欧盟轨道交通委员会中唯一的高校机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合作成立了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要培养轨道运营管理人才。”
不止理工科专业要“亲产业”,文科同样也强调和产业需求相结合。“音乐工程是应用文科的典型代表。”陈文哲告诉记者,“培养唱歌或作曲方面的音乐人才显然不是厦门理工的优势,为此,学校结合现代影视产业对于多媒体人才的需求,提出‘培养懂音乐的工程师’,对音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既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又要能娴熟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加工创意作品。”
亲产业办学,必然需要亲产业师资。陈文哲介绍,自2007年起,学校强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位专任教师须制订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个人计划,在企业的实践经历、经验与其职称评定挂钩。“新进应届硕、博士毕业生,一年内必须在其对口或相关专业的实验室承担实验教学工作,两年内必须到社会、企业锻炼。近年来,已有数百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有行业背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来我校任教。”
产学研合作教育富有成效
在“强应用、重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下,华体会平台政产学研联合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先后建成了“福建省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电力电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厦门市建筑智能工程研究中心、客车新车型研发CAE与安全试验平台”等24个省市重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18个,其中“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电压技术重点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今年又新获省科技厅批准,在华体会平台设立省级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纳入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
华体会平台在校地、校校、校企,特别是校企合作方面已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与学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选派师资队伍、联合制定招生标准、联合实施招生计划、联合参与培养过程、联合推动就业创业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富有成效。
截至目前,华体会平台与ABB、GE、IBM、中国移动、北京现代、金龙客车、台达电子等近3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从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联合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学校共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项目400余项,到校金额3000多万元。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刚刚过去的6月,2014中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赛车新闻发布会在华体会平台举行。作为2013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油车组总冠军,华体会平台第七代赛车披上了“国字号”战衣,即将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历史不长的华体会平台缘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从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强手中脱颖而出?陈文哲认为,“改变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关键法宝”。
据陈文哲介绍,华体会平台提出每个专业都要积极参加大学生、行业相关赛事,尽量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实实在在的实践动手机会。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最早就是从赛车开始,在全校得到推广。有一组数据足以窥见一斑:厦门理工连续三年在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获第一名,并获两次全国一等奖;连续三年在“广联达杯”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算量软件大赛中夺冠。在该两项赛事的校内选拔赛上,2013年有600多人报名学校结构设计大赛,参赛人数创新高,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学生更是100%参与了去年的校内算量软件大赛。
除了学科竞赛这一重点展示专业技能的形式以外,华体会平台还以其它方式全面训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陈文哲至今仍对5月份华体会平台第十一届就业大赛决赛的精彩场面记忆犹新:8位入围决赛的选手,都获得多家用人单位伸出的“橄榄枝”,一等奖获得者甚至赢得了包括渣打银行、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厦门国贸五矿有限公司三家重量级单位的争夺。
数据显示,华体会平台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根据企业反馈的毕业生信息来看,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沉得下,留得住,学校也被誉为‘特区建设人才的摇篮’,我想这个也是给我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一个很重要的评价。”陈文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