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哲校长在《中国教育报》上刊文谈高校转型发展

7月1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专版: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我校校长陈文哲以《转型特色提升》为题,谈对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全文如下:

转型特色提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0715

华体会平台校长 陈文哲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华体会平台始终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内生动力,围绕“转型、特色、提升”的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和而不同,锐意进取,自我加压,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国际化亲产业大学。

把握转型核心,坚持守正出新,做好“改革”文章。转型发展,必须把握“方向”这个核心,既要转型,更要改革,既要守正,还要出新。从办学实际来看,学校升本前就具有办“全国示范先进职业大学”的基础和经验;升本后,在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转型发展之前,就坚持立足应用,面向区域,对接产业,错位发展。2009年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坚持人才培养“卓越化”,学科建设“品牌化”,专业建设“特色化”,教学方式“实战化”,科研活动“联合化”,构建政产学研联盟,不断彰显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学院的转型发展,不是转方向,而是转路径;不是转回高职专科的原点,而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在“省重点建设高校”的起点上,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高水平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仅要塑专业,抓实教学,而且要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发展,教学科研相辅相行,更深度地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更广度地对接行业需求,更密度地贴近企业进步,更高质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扎实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

明晰转型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做好“特色”文章。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把握“特色”这个重点。学校升本后,长期坚持“亲产业”的特色育人模式。强化“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理念,构建以校地互动、校产对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亲产业”办学体系;形成“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项目、条件、教师、学生卓越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卓越工程”。因此,转型发展,应牢记大学使命,坚持“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的“亲产业”特色育人模式,实现六个着力,即:着力构建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符合专业定位、富有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以实践和应用为引领、以“知识、应用能力、素养”为核心的创新性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着力构建满足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市场最新需求的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体系;着力构建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走出一条彰显特色、快速发展、卓有成效的“亲产业大学”发展之路。

善用转型抓手,坚持开放多元,做好“提升”文章。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抓住“开放办学”这个抓手。一是继续以校地合作为抓手,谋求政府支持,打造快速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及重要领域,增强学科专业建设与厦门及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推进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合作与协同创新,为福建和厦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工程师;继续在符合厦门及福建产业结构需求的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倡导教师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要“进企业、联行业、促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二是继续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瞄准市场需求,打造创新校企联培人才模式的试验区。围绕学科、专业、课程三个重点,强化校企合作,以“强工程、大文化”的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行“卓越应用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为主线,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教学科研平台为载体,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校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立交开放”,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专业硕士“相互贯通”,培养满足产/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和研究型人员。三是继续以国际合作和闽台合作为抓手,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开放办学的前沿区。学院的国际合作有基础,有潜力,闽台合作有优势,成品牌。学校将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提升开放度和影响力,继续拓展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引入优质资源,引入课程体系,引进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境外应用技术大学以及企业加强合作,探索以多种形式联办二级学院或专业;与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实现学分互认,实施国际课程改革项目,植入国外知名院校的全新课程,建成国际性学术课程体系;将现有国家教育部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打造成品牌;与密苏里大学筹办中外合作“工程师学院”。同时,继续拓展台湾优质高校,探索境外多元主体联合办学;深度开展“分段对接”和“校校企”联合培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