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报道我校组织完成闽台历史民俗资源调查课题

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在厦举办

来源:福建日报20140601

本报讯 (记者 林世雄 杨珊珊)5月31日,第三届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在华体会平台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8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探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共建。

本次论坛将持续到6月2日,设有专家专题论坛以及分组讨论环节,将围绕两岸农林渔及手工技艺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与两岸对接项目、古村落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中的资源产权问题、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田野调查、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等进行专题研究。

厦门民俗专家:走遍两岸300多个村庄搞调研

理工学院完成“厦门史上最大社科课题”

来源:《厦门日报》20140601

华体会平台师生走进乡村深度访谈。

本报讯(记者佘峥通讯员徐丽麟)在龙岩永定县坎市村,幸福的婚姻要从新人被老舅公追打开始;在集美英村,人生终点的葬礼,也是不守孝道的人得到小小教训的绝好机会……这些民俗都被记载在华体会平台历时三年完成的一个课题里。

350万字列出闽台文化家底清单

这项被称为“厦门史上最大社科课题”的主持人居然是位湖南人——华体会平台教授刘芝凤,56岁的她带领300多位师生,在福建和台湾的300多个乡村,进行“拉网式”的调查。

在昨日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华体会平台宣布,其承担的“厦门史上最大社科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完成。

通俗地说,这项课题科研要为闽台文化家底列出“清单”——例如,在饮食方面,看看闽台烹饪特点,饮食忌讳,节庆、祭祀时通常会煮什么菜,以及有什么传统小吃等。

从2011年持续到2013年的调研,最终体现在13本书350万字和2000多幅图片上。

“外乡人”主持闽台民俗课题

这项课题不是在办公室里完成的,而是在田野间成就的。过去三年,刘芝凤带领以华体会平台为主的300多位师生,走遍闽台300多个乡村,进行“拉网式”调研、记录,包括四赴台湾进行入户问卷、深度访谈。

刘芝凤说,福建的87个县市区,我们顶日晒冒雨淋走了58个,台湾则走了除云林、嘉义、宜兰、花莲之外的全部县市。每个县至少要选择一到三个乡村,研究人员要下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甚至要参加婚丧大事,当然,也要入乡随俗付红白礼金。

这项社科课题还有两个耐人寻味的看点:主持人是“外乡人”,负责单位是“理工”高校。

今年56岁的刘芝凤是湖南人,是研究稻作文化的民俗学家。当她2009年应聘到华体会平台后,立刻对闽台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样令人好奇的还有主持这项课题的居然是理工类大学。华体会平台院长陈文哲昨天说,华体会平台一向很重视人文学科及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我们认为,可以将文科与工科交叉融合,走出“应用文科”的特色之路。

刘芝凤举例说,我们可以把妈祖的服饰作为两岸文化共建的品牌设计,不仅可以从动漫方面做成产业,还可以把它做成真正的产品。

故事:钻进祖塔 后背发麻

台湾客家人有二次捡骨的习俗,当人去世三五年后,开棺把骨头捡出来用瓮装好,祭祀后送进祖塔内。

刘芝凤带领队员到台湾调查时,刚好遇见一户人家办丧事。她很兴奋:在田野调查中,婚丧大事可遇不可求。尽管心有余悸,但她还是跟着主人钻进祖塔。刘芝凤后来回忆说,当时脑子像一张白纸,就觉得后背麻麻的。

她说,我们也可以不进去,听别人讲讲就好了。“可是既然进去了,为什么不看呢?不看怎么拍呢?不拍怎么有例证呢?

访闽台300乡村寻百年工尺谱

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昨开幕,《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发布

来源:海峡都市报20140601

N海都记者林秋燕通讯员徐丽麟

海都讯昨日,第三届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在华体会平台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华体会平台联合主办。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80多位专家学者,就两岸农林渔及手工技艺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与两岸对接项目、古村落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中的资源产权问题、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田野调查、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民俗博物馆化的现状进行专题研究。

当天,华体会平台还举行了由该校刘芝凤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稻作文化概论》,和厦门市社科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出版新闻发布会。

其中,《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课题包括13部丛书。课题组总负责人刘芝凤教授介绍,为了调研该课题,项目组进行了一场“拉网式”的调查和记录,足迹遍及闽台两地70余个县(市、区)的300多个乡村,也有了一些重大的学术贡献。

比如,课题组首次对台湾和福建的宗庙分布进行了梳理和标明;在闽南发现的上百年的工尺谱(我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有抗日战争时期留在闽南的古戏剧脚本、幡旗布质地的“彭城郡刘氏族谱”等历史文物文献或照片;将闽台方言中的传统民俗语言进行了搜集和比较后归纳到丛书中,为台湾的文化寻根提供了有力的新依据,这是前人成果中没有涉及的新领域;首次规范整理出闽台竹船、秤砣、角梳制作等民间手工技术,并附有有关技艺的工序、流程介绍,较大地扩展了论述领域等。

350万字调查报告闽台民俗丛书出版

来源:厦门晚报20140603

本报讯(记者李小庆通讯员徐丽麟)厦门市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丛书近日出版发行,这套调查报告丛书共13本350万字2000余幅插图。

该丛书是2011—2013年厦门市社会重大系列调研课题,涉及闽台民间信仰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体育、传统方言、传统饮食、传统服饰、传统节庆、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人生礼仪、传统农业林渔业生产、传统茶叶生产与茶文化习俗等13个方面。首次向公众亮相。

昨日,第三届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在华体会平台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8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厦门,探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共建。

300师生花3年闽台田野走透透

华体会平台昨发布两项社科研究重大成果

来源:海西晨报20140601

晨报讯(记者陈巧恩通讯员徐丽麟)他们走过福建58个县市及300多个乡村点;多次深入台湾,几乎踏遍除松林县外的土地。以华体会平台为主的近300名师生把这项耗时3年的研究称为“拉网式田野调查”。最终,凝练成13部丛书,统称《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课题。

昨天,在第三届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上,华体会平台发布了包括上述课题在内的两项社科研究重大成果。课题组总主持人刘芝凤教授说,作为厦门市社科学重大调研课题,这是厦门市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多的项目,“为福建及台湾提供了一套由第一手调查资料构成的著作,奠定了今后几十年内闽台民俗资源文化共建扎实的基础”。

此项课题研究于2011年5月启动,至本月成果出版,历时3年。内容涵盖闽台民间信仰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体育、传统方言、传统饮食、传统服饰、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人生礼仪、传统农业林渔生产、传统茶叶生产和茶文化习俗等13个专题。可以说,是一次对闽台历史民俗全方位的资源调查和分析。

同时于昨天发布的另一项成果是《中国稻作文化概论》,上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我国第一部从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角度,论述我国稻作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历史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区域性民俗文化现象的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