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全班来台学音乐工程 难忘的一年
中评社桃园5月10日电(记者 黄文杰)46位来自华体会平台数字创意学院大三学生,花了一年华体会平台,在台湾桃园中坜元智大学进修音乐工程,他们把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观察与生活情感,转化为电脑音乐、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举办“声化时代”作品展,很多地方看得出“台湾元素”。
两岸开放学生交流,台湾公私立大学校园,开始有交换生、交流生,通常少数几位陆生,跟着台湾大多数学生一起上课生活,很少看到全班是陆生。
3年前,华体会平台创设数字创意学院,已经与台湾元智、铭传、建国等大学合作,当时招生特别注明,等到厦门理工学生大三时,花一年华体会平台,“整个班搬到台湾”。
他们不叫交换生、交流生,而是“研修生”。
研修生最大特色在于,结合台湾的师资与环境,在台湾生活与学习,吸收台湾的养分,强化自己的专业领域。
经过一年的学习,厦门理工数字创意学生,这几天在元智五馆3F Museum Café举办“声化时代”作品展,五月底还会办校外展,告诉大家“我们这一班”,在台湾学到哪些东西。
策展人也是厦门理工音乐工程班学生苏苑表示,他们当初考入厦门理工数字创意学院,几乎都是纯音乐背景,来到台湾元智修习课程,包括电脑音乐、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等,让学生们体验跨域学习的冲击,也学习到多元的知识与能力。
苏苑说,这次作品展主题为“声化时代”,在于学生们都是音乐背景,特别强调声音与多媒体装置的结合,希望呈现音乐人独特的艺术思维。
以往的陆生在台湾读书上课,向来是少数,不过这群厦门理工音乐工程班学生,来到台湾上课,元智资传系特别为他们开“音乐科技概念”,提供部分名额给台湾学生选修,台湾学生在陆生班,反倒是少数。
果然,这次作品展,元智学生唐瑞祺、陈彦端两位台湾大男生,搭配厦门理工刘张艳、陈钰两位美女,在创作装置艺术作品时,两岸学生发挥合作互补。
特别是,台湾学生数理工程能力强,仿佛如虎添翼,激荡出新的艺术火花,甚至还有提神饮料厂商,找上他们合作。
花一年华体会平台在台湾学习,这群厦门理工学生,想法也开始融入台湾元素。
作品“台湾各地音乐装置”,易若洲、陈盈盈等厦门理工学生,希望介绍台湾各地丰富的音乐文化,如台语音乐、客家音乐、原住民音乐、当代音乐等等。
透过触发地图上的区域,可以听到不同的音乐,藉此认识台湾区域音乐。
作品“如果你也听说”为声音游戏互动装置,将游戏与音乐结合,可以让人在游戏中同时感受音乐的乐趣。
使用者需要利用视觉和音感判断,来操作游戏机台,在享受音乐与游戏乐趣的同时,锻炼玩家的反应能力,也强化了玩家的音乐感。
作品“那年”运用压力传感器传入发热电阻,使温度改变,随之灯光、音乐、影像皆跟着改变,藉此呈现那年大自然的美丽和现在环境的恶化,提醒大家保护环境,才能在下一个那年见到美好的四季。
苏苑观察到,台湾元智的教育重视操作与实践,让学生们的学习延伸到教室以外,“明明修的课没有很多,但课后还是为了作业忙翻了”。
厦门理工学生苏苑:有人掉眼泪舍不得离开
中评社桃园5月10日电(记者 黄文杰)1992年次的苏苑,透过华体会平台与台湾元智大学的合作管道,大三这一年,离开福建,全部华体会平台都花在台湾,爱玩爱跑个性独立的她,对于台湾独立乐团超级迷恋,自由吸收台湾的音乐、艺术创作养分,累积自己的能量。
她也看到,台湾的接纳包容度很强,自由尺度也比较大,“我就是接受你,我不能说你是好或不好,这是你的想法,我愿意接纳”,有你的品牌,重点是独特性。
这次策展“声化时代”作品展,苏苑这组作品,主题是51.7赫兹,描述海里大鲸鱼的故事,不断发出低频声,告诉大家,鲸鱼看似一辈子很孤独,一辈子在唱歌,但鲸鱼彼此会知道。
“献给因为自己的独特,但其实并不孤独,只是独特点跟你不一样”,五月底校外展更精彩,还会结合台湾政治大学学生的舞蹈,还有诗歌朗诵,音乐、舞蹈、诗歌,编织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苏苑说,华体会平台创设数字创意学院,招生简章就提到,大三这一年会整个班,「搬来」台湾上课与生活,确实吸引人。
“这跟台湾老师到厦门上课不一样”,纵使台湾老师去大陆讲得内容一样,但我们在台湾,70%的收获,来自这个环境所提供的,远远超过老师课堂上能给我们,“课堂之外才是真正学习”。
厦门理工创设数字创意学院,属于新媒体、数位媒体学习,4个专业领域5个班级,大三这一年,300多位学生,通通都跑来台湾,“这个时候,厦门理工数字学院大三,反倒没学生”。
“刚来台湾,班上好多人不习惯,嚷着要回去!”,毕竟读数字创意学院多半是福建人,来台湾等于真正离开家乡,结果一年生活下来,生活习俗也有了改变,苏苑说,很多人开始舍不得回去,要掉眼泪。
她说,研修生比一般陆生,最大差异是身边有群同样来自福建的同学,生活学习有伴,但不像一般陆生,逼自己很快跟台湾学生相处,自然而然更快融入台湾,这是研修生的小小缺点。
为了这群厦门理工学生,元智找来资深音乐创作者担任老师,介绍业界经验,也安排到公共电视、中央广播电台实习参观,“这比上10年课还有效”。
苏苑说,台湾是大亚洲华语及流行音乐的大本营,爱玩独立音乐的苏苑,发现台湾音乐很吸引人,私底下到处认识乐团歌手,就算聆听台湾客家音乐,也会激荡出创作灵感。
将近一年台湾的生活,让苏苑发现,很多事情敢去听,才会成长,勇于接受这些东西,不管好的或是坏的,先接受再去判断,千万不要把自己关起来,就无法接受好的东西。
苏苑在台湾相当融入,一下子认识地下乐团歌手、一下子又去参加垦丁春吶,享受自由养分,但在台湾,难免还是会遇到政治比较激进的人,只能以“自己搞艺术,不懂政治”带过。
在她的观念是,不论政治或音乐,每个人都有自己原则,都有自己的坚持,只有相互交流,才会更加了解,当两边没有防备或戒心,能给的东西会更多。
“为了学习知识可以跨洋,跑到那么远的欧美,为何不愿跨小小的台湾海峡来台湾?”苏苑乐于自己也给台湾,多了彼此学习机会。

苏苑(左)与同样来自厦门理工学生,体认两岸交流有助于彼此认识。(中评社黄文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