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发布华体会平台:2021-03-23阅读量:

3月22日上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行政楼501会议室召开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全体校领导、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集体学习。

会上,吴克寿副校长结合分管工作作主题发言。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学校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加强和完善现有科研平台运行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研发机构,打造优良的科研生态环境,提升学校研发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实效;要大力引培科研人才,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不断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科研工作开好局,为顺利实现更名大学目标贡献力量。

科研处处长严滨、教务处处长周水庭、研究生处处长葛晓宏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结合学校当前改革发展和部门工作实际谈了学习体会,提出了工作设想和建议。

“对高校而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重中之重就是要坚持创新发展。”林进川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影响,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向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就全校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加强我校科研创新工作,林进川书记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林书记指出,今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校上下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总要求,主动融入新福建建设和厦门“两高两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精准对接福建“十大产业提升工程”和厦门“千亿产业链、万亿产业集群”等发展需求;要坚持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二是要抓紧抓牢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林书记指出,全校各级党组织、各单位负责人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学校的教育事业中来。他强调,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要科学编制“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推进落实好定岗定编定责工作,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作风、教风、学风建设,让真正有实力、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才脱颖而出。三是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动科研创新制度改革。“我校的科研制度改革任重道远,有许多‘硬骨头’等待我们去啃。”林书记指出,学校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要坚决破除“五唯”,恪守十个“不得”的底线,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科研、教务、研究生处等部门要动态修订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激励措施。四是要尊重创新规律,鼓励师生开阔眼界、潜心研究。林书记指出,全校师生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保持奉献精神和毅力、定力,在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苦练“内功”,乐于做“栽树人”、“挖井人”;要对照“更名大学”相关指标和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目标,加速培育省级以上高峰、高原学科,不断提升师生创新实践能力;要本着开放的眼光、以全球视野拓展科技交流合作,以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跨文化交流项目为抓手,通过高位嫁接促进我校科研实力跃升。

“学校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林进川书记最后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积极传承弘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在抢抓发展机遇中展现新作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上展现新作为,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上展现新作为,用实际行动推动学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优异的办学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和建校40周年。(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