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彰了一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我校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王刚老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王刚老师2010年入职我校,现任我校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从教以来,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潜心耕耘,因材施教,做学生益友良师,倾情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教学成果斐然;他积极践行学校“为产业服务”的理念,利用专业特长在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中主动作为,取得突出成绩,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
希望全校教职工以先进为榜样,见贤思齐,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链接】王刚老师先进事迹
潜心育人有担当 服务产业有作为
80后的王刚,充满阳光、活力和正能量。自2010年入职华体会平台以来,他用心耕耘三尺讲台,潜心育人,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是学生喜爱的益友良师;他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挥专业特长主动服务产业,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坚实的特色教学实践之路。
因材施教做学生的益友良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王刚看来,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拥有不同的特质,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了解差异,积极引导,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他不用一套生硬的标准去评定每名学生,而是鼓励每名学生在设计思维方式的框架下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
2015年12月28日晚,艺术会堂满堂喝彩,2016届产品设计班成功以“专业技能”型班级摘取五星荣耀。全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8个,获得学科竞赛奖项62个,面对这些成就,他们最想感谢的人便是王刚老师。作为该班的“引路人”,王刚在教授他们《观察与记录》课程时,便引导学生从专利申请延伸到专业技能,正因如此,才成就了班级大三阶段人人有专利。“设计是一份全职的工作,与生活没有界限。”王刚一直以这句话要求着自己和学生,从2008年开始,他便创建了一个“生活&影响力”的文件夹,专门收集生活中有趣的人、事、物。仅仅在厦门理工校园内的照片记录就有600多张,这些都是他设计灵感的来源。
在入职华体会平台之前,王刚曾在企业从事用户研究工作,而这项理念也被他带到了教学中,他提倡从低年级就培养“同理心”,所谓“同理心”(Empathy),也可以理解为“共感”。设计师面对的使用者非常广泛,要培养学生感知用户的能力,培养对事物、行为、环境的观察、记录、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王刚老师一方面讲授观察法、情景映射等用户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坚持用视觉化的方式,沟通并传递信息。同时对学生进行“用户研究”也是他的教学方法,他会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制作一个简要的性格特征分析表。上课时,学生便是他的用户,他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知识的体验。“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是我对每位学生的必备功课,这便是‘知学情,备学生’。”
在理工从教9年多来,王刚摸索出了一些个人的教学智慧:在课堂组织形式上,他采用“围坐式”的方式。“围坐式”课堂可以去除“中心”,与学生们营造面对面的课堂氛围,一起“聊”方案。他还要求学生每一次结课时,都要站上讲台正式地介绍自己的产品提案,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出品”意识。除此之外,“交互式”理论讲授、“实物化”原型制作与分析、“陪跑计划”等都是王刚的教学日常。他的用心灌溉结出了累累硕果,2018年,王刚老师指导的2018届产品设计专业袁舒展、蔡凯锐两名学生双双被全球(设计类)排名第一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设计在设计之外,课堂也在课堂之外。”王刚认为,课堂之外对每个学生的了解与互动,可以帮助他把课堂内的气氛调整到最理想的状态。课堂上王刚是一位教学能手,在课堂外他把学生当朋友,做学生的益友良师,深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他曾帮扶3位学生走出深度抑郁的阴霾,帮助“不自信”的同学找到“内驱力”,克服胆怯,独立思考。前不久,王刚收到2017届毕业生王奕心从东北家乡寄来的明信片:“感谢谆谆教诲,伴我大学四年,养成独立人格的初成期,许久不见,定不忘师恩。”王刚认为这便是对他最好的感谢。
近年来,王刚老师接连获得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全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精彩一课”二等奖,2016、2017、2018、2019年度校优秀教师,2018年“我们身边的好老师”等荣誉。

王刚采用“围坐式”课堂组织形式,与学生们面对面进行讨论,
答疑解惑,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双创引领 创新教育结硕果
作为学院创业苗圃负责人,在创新创业领域,王刚老师坚持学中做、做中学,以“向上向善”的设计理念,积极引导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注重获得“过程性知识”,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内驱力,弘扬正能量。
去年6月29日,王刚受邀参加在意大利科莫举办的颁奖晚会,他和团队设计的一款极简风茶盘——《维》获得意大利A’Design Award国际设计奖银奖。王刚认为越是简单的东西越考验对细节的把握,从确定设计方案到成品的诞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带领学生团队历时四五个月与工艺师沟通打样,换了3种石材材料、4种表面处理方式,不断地调整设计细节,最后产品才得以定型落地。近五年,王刚指导《轻智能茶桌》、《轻时尚轻运动口罩》等2项国家级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公寓家具空间的合理利用设计》等4项省级创新性实践、创业训练项目。其中《基于影雕技法的产品研发》成果获得首届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铜奖。
2015届产品设计毕业生阴志超同学在创业初期遇到产品供应商不配合、缺乏运营经验、资金少等困难,王刚一方面引导他通过学校的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另一方面指导他进行专利布局、奖项营销。经过师生共同努力,阴志超同学的创业项目陆续获得中国好设计奖、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白鹭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三等奖等奖项。
阴志超同学的经历并非个例。近五年,王刚老师指导了102名同学获得国内外专业奖项146个,如2019雷克萨斯全球设计奖、2019欧洲产品设计奖金奖,2019韩国K-DESGIN国际设计奖等。推荐多名同学入职包括厦门拙雅科技有限公司、九牧集团有限公司等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知名企业,“有态度、有专业水准、有学习力、有执行力”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是对王刚教学的肯定。他还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培养方案,实践校企实验班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培养了68名具备跨学科协同能力、优异创新创业特质的实验班学生。由于双创工作突出,王刚荣获“2017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服务产业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王刚老师积极践行学校“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将企业研发课题有计划地带入课堂教学,在低年级开展认知实习,培养实践意识;在高年级以“设计专题”融入课程,并延伸到暑期实习、毕业实习。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通过各种实践途径认知市场、企业的需要,从而反思自身的成长。此外,他连续5年承担学院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的策展、布展工作;连续4年承担学校“文博会”的策展、布展工作;积极通过展会平台推广教学科研成果,与产业高效互动,寻找无缝对接产业的途径。
早在2012年3月,当时学校和石材龙头企业—万里石集团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石材研究所。任教不到两年的王刚老师挑起重任,负责石材创意产品的研发,将数字化加工手段与石材产品开发结合,探索并实践了基于工业设计视角的石材产品开发。除了日常教学,王刚老师基本都在企业,潜心合作近七年,目前合作仍在深度开展,产生了大量校企合作成果,此项目获得2018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立项支持。在“服务产业”的过程中,王刚认为教师必须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聚焦应用领域,注重实践性、执行性、有效性,由掌握一般性产品设计知识与规律的授业者成长为特定设计领域的“专家”。他组建工业设计创新团队与在地产业保持深度互动,聚焦领域,成立不同主题的工作室开展“产学融合、服务产业”的工作,近三年主持校企合作项目23项,到校科研经费近300万元,量产产品102款,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8项(已经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2项。与万里石集团的合作便是其中的代表。
2015年,厦门理工(国家级)工业设计众创空间、集美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工作交到王刚手上后,他带领的工业设计创新团队对接福建特色产业,组建“茶文化背景下周边产品开发”、“家居产品设计”、“木竹类产品研发”、“旅游文创产品开发”、“轻智能交互式产品研发”5个工作室,吸纳了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设计类及营销类学生,和卫浴、茶包装、竹材产品、茶具等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产学研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激荡出了璀璨的火花,一方面,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实打实的锻炼,另一方面,从产业需求出发形成的作品,得到了业界的青睐和肯定,作品获中国家具设计金点奖、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一等奖等15个国内外专业奖项,连续参加第42届中国国际家具设计博览会、2018中国国际设计师作品交易展、2019设计上海等专业展会,《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王刚带领工业设计创新团队主动服务福建特色产业,开展校企合作。
图为他与企业代表讨论产品造型与工艺。
任教近十年,因工作业绩显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王刚2018年被破格评聘为副教授,2019年获得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王刚老师还非常重视家庭、家风建设,其家庭获2017厦门市“十佳最美家庭”、2018福建省最美家庭、2019《悦读·家》书香之家等称号。从工作到家庭,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教学到科研,从科研到产学融合,从产学融合到社会服务……王刚老师不忘初心,积极奋进,用日常的点点滴滴诠释了一名模范教师的信念、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