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我校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23届毕业生林伯涵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我校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所捐赠的153ml干细胞悬浮液为远方的患病幼儿送去重生的希望。
大一那年暑假,林伯涵从纪录片《中国医生》中了解到血液病患者经过移植造血干细胞可获得新生,他被片中普通人捐献救人的义举深深打动,心里默默种下救人的“种子”,而真正激发他将助人之心付诸行动的,是他所在的学院师生和身边榜样。
大二上学期,他参加了一场由厦门市中心血站和我校文旅学院联合举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教育活动。作为该活动志愿者之一的同班好友陈佳灿向他详细介绍了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具体流程和重要意义,受到好友的鼓励后,他在活动当天与陈佳灿一起参加了中华骨髓库的血样抽取,成为血样入库的志愿者,踏出了后续成功匹配的第一步。
今年2月,林伯涵全程陪伴同学陈佳灿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厦门市第128例成功捐献者。在学校和好友的“神助攻”下,林伯涵放下了心理包袱,更加坚定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决心。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他接到红十字会的来电,被告知与一位身患血液病的幼儿初配成功。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捐献时,林伯涵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回答了“我愿意”。家人起初在得知他准备捐献的决定后,因为不了解情况而深表担忧,林伯涵通过身边同学的案例给父母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家人支持他完成捐献。
6月底至7月初,经过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等一系列前期准备,林伯涵收到了配型合格的消息。为了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和血液质量,他每天坚持运动,严格进行膳食和生活作息管理。7月16日,在洛阳红十字会和洛阳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见证下,林伯涵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名,在接种完为期4天的“动员针”后,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当得知捐献的对象是一名幼儿时,我感到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帮助小朋友恢复健康,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自己的捐献行为,林伯涵说:“在大学期间深受母校爱心文化教育熏陶,希望通过捐赠行动兑现承诺,向身边的人普及更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新生。”
长期以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文旅学院自2014年起就与厦门市中心血站、红十字会展开合作,定期在校园内组织活动宣传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近年来,我校涌现出80后、90后、00后“三代”师生接续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人事迹,仅文旅学院就有3位同学成功捐献,学院先后荣获厦门市“高校造干宣传爱心创意奖”、“高校无偿献血、造干宣传优秀新媒体作品奖”等多项荣誉。(文旅学院、宣传部)

林伯涵同学捐献现场
我校学生陈佳灿(右)、林伯涵相继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