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二十)】电气学院:初心如磐践使命 竞赛育人奋楫行
发布华体会平台:2023-06-13阅读量:

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为充分展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果,校园网主页推出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报道,重点报道各单位近年来在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特色举措、工作亮点和显著成效,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推动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学院的专业学科特色优势,以学科竞赛为牵引,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不断完善科创育人体系,学科竞赛屡获佳绩,为学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了电气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 夯实竞赛育人根基

电气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将其作为学院的“一把手”工程,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有机纳入党建思政、嵌入学科专业、融入社会服务等,以党风引领教风促赛风督学风,确保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学院的学科竞赛工作得到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和教务处、创新创业园的大力支持,以及兄弟院系的协助。校、院、系三级联动合力推进学院的学科竞赛建设,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步形成学院“党建引领+思政铸魂+竞赛育人”三位一体的竞赛育人工作机制。

朱文章校长看望赛前备战的学生

教务处负责人现场指导学科竞赛

学院领导和学生围绕学科竞赛开展座谈交流

建强育人团队 打造竞赛育人先锋

电气学院秉持“党建赋能动力、科技引领高度、学科承载深度”的理念,着力打造以党员和党支部书记为示范、以教授和副教授为骨干成员,具有科研积淀、富有指导经验、体现学院优势的优质导师团队。如,陈丽安教授、周承仙高级实验师、田洪副教授、孔祥松副教授、苏鹭梅副教授、杨贵志博士等党员及党支部书记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和领跑作用,躬身实践、惜才善育,带领教师积极参与竞赛指导,形成全院全员竞赛育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福建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多位学科竞赛导师荣获厦门市教育系统“职业教育振兴奖”、学校高维真师德奖教金以及“育人先锋”、“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陈丽安教授获得学校首届高维真师德奖教金

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周承仙高级实验师获学校“两优一先”表彰

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杨贵志博士捐献造血干细胞

创新分类模式 锻造竞赛育人品牌

电气学院坚持“全面覆盖、紧盯顶级、精准分类、护航发展”的原则,建立了以“A类赛事为主体,其他各类国家级、省级重要赛事为基石,行业影响力强、含金量高的赛事为辅助”的参赛模式,积极打造具有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的高端赛事品牌。

学院引导师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重要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在实战中淬炼学生的创新技能。与此同时,学院紧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目录赛事,优化赛事项目,聚焦顶级赛事,围绕综合类、强学科类、练基础类等竞赛分类,将优秀的导师团队引导到权威赛事指导上,做精做强,以赛提质,以赛铸品,形成具有学院style的高端品牌赛事。如:学院自2009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教育部重要赛事之一)以来,在该赛事上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国赛一等奖14项、二等奖8项。在学校荣列2018-2022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一名中,该赛事就助力了12个国家级一等奖,在国内高校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学院还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工训中心密切合作,积极承办“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智能+赛道:智能搬运机器人”,每年举办“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校赛,建立竞赛项目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体系,进一步拓展高水平赛事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视深耕细作 激活竞赛育人基因

全员培训打基础,赛训结合育骨干。学院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学科竞赛方面的“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在竞赛中加强朋辈合作,全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质学生梯队,形成“以赛促学、以学强赛”的良好态势。通过组建智能车创新俱乐部、机器人创新俱乐部等扩大参赛基础面,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学生进行宣讲和纳新,汇聚各专业优势力量,提高竞赛水平。

盘活存量供场地,做优增量搭平台。学院建立“1+N+X”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方式,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在实验空间、华体会平台、设备上对师生开放,促进学院实验室由单纯承担教学计划内实验课程向支撑学生创新创业功能转变。合理引导创新类实验室建设,打造学院金牌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双创中心、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创业苗圃等自有平台,让每一个赛事都可以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在学科竞赛的加持下,学院获批福建省电气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创新实验室被评为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2个实验室被评为五星达标实验室。

电气创新中心双创中心

智能车车队机器人创新苗圃

内外融合重内涵,强化引导促创新。学院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界限,以赛促教、以教助赛,将学科竞赛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探索“课创结合、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校双创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实现课内向课外延展,课外向课内反哺,将创新创业基因渗透到学生内心,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通过学院网站、“电气小叮当”公众号营造创新氛围,通过辅导员、实验中心将竞赛育人下沉,以实验室、班级、宿舍为阵地,让“创新”气息蔓延到学院末梢;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性实验课程,丰富竞赛项目“蓄水池”,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

凸显产赛融促 汇聚竞赛育人资源

电气学院借助校企合作优质资源,引入企业元素,构建产赛融促创新创业资源矩阵。

学院深化与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2022年开始设立“宏发”创新创业教育教改专项项目,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究改革;2022年,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冠名的“厦理工-科华智能车队”在第十七届智能车竞赛中摘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华南赛区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

宏发电力电器与智能控制产业学院揭牌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冠名智能车车队

学院还积极引导导师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参加“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台达杯”国际高校绿色制造大赛、“炬火种·燃新薪”高校专业新星挑战大赛等由知名企业冠名的各类高含金量学科竞赛,深化院企合作,加强企生互动,增加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育人板块。

第16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苏鹭梅副教授指导的项目获2022年“台达杯”国际高校绿色智造大赛全国一等奖

厚植育人沃土 彰显竞赛育人实效

积跬步而至千里,聚小河而汇大海。历经十载,电气学院学科竞赛已全面铺开,竞赛项目范围持续增加,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近四年来,学院在各类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中斩获佳绩,获奖累计达140多项,蝉联多个单项的A类赛事全国第一、第二名。其中,获国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1项;参加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1铜、省赛1金1银1铜、产业赛道1铜、校赛1金3铜。近四年来,学院竞赛获奖的加权分和生均分均排名全校第一,超过全校平均生均分值30多个百分点。

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历年获奖的部分奖状

RoboMaster机甲大师高校系列赛历年获奖的部分奖状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部分奖状

研究生学科竞赛获奖的部分奖状

省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田洪副教授指导的

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省赛金奖团队

以赛促建,助推学院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并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孔祥松副教授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由企业加盟的学科竞赛衍生出《嵌入式与智能互联创新实验室》等项目,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以赛促改,力促学院教改水平提升。学院孙园副教授《以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案例教学为依托的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康少波副教授《多学科融合与项目案例教学的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周燕茹副教授《物联网背景下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仲训杲副教授《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等获批省级研究生/本科生专创类教改项目。

融合创新教育理念的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专创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的混合式教学场景

以赛促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以被学生亲切称为“车赛一哥”周承仙高级实验师为指导教师的智能车队为例,2009年-2022年培训学生达656人,正式代表我校参赛人数23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5人次,仅2017年就有13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20年有7位同学考上研究生,其中13届参赛队员(队长)林群分以初试420分第一的成绩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

参加竞赛学生的考研录取通知书

近四年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96%,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2022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27.6%。经过学科竞赛打磨的学生更具就业竞争力,优先被多家知名企业预定。在施耐德电气、科华数据、宏发电声等龙头企业就业的学生,大多都有参加学科竞赛的经历。

不拒众流,方为大海。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围绕学校党委提出的内涵建设“三大任务”和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学校“教风学风建设年”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创业成果孵化高地,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学院人才培养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校评建办、党委宣传部、电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