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为充分展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果,校园网主页推出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报道,重点报道各单位近年来在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特色举措、工作亮点和显著成效,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软件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知识、技术开发、项目管理能力,同时又兼具IT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综合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软件工程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及和谐发展的理念,秉持“理念要清、定位要准、工作要实、本末要顺”的工作原则,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育人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践行本科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懈努力。针对来自省内的专升本、中职(春招)等不同生源的特点,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有关要求,打通职业教育学历上升通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升学机会。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工程学院凝练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应用型人才“4+2”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等4个培养体系和1个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1套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共同构成。该培养体系在培养复合应用型软件特色人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院与吉鼎(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敏捷开发实验室
软件工程学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抓好党建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谋划同部署,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学院办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学院党委发挥“头雁效应”,紧紧围绕学校内涵建设“三大任务”,认真落实“主动服务厦门发展年”工作部署,引领教职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等需要,主动走访厦门美亚柏科、厦门国贸、易联众、正航软件、侠侣网等多家企业,落实“访企拓岗”行动。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教工党支部以“一支部一项目”为主线,紧贴社会需求,围绕中心开展社会服务。师生各党支部结合专业特点,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共同体”,以实践项目为载体推动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围绕智能村居、“口袋”图书馆、流动人口管理等开展深度调研,以“智慧大数据”之智,推动科学精准之治,助力挂钩帮扶的集美上头亭社区解决基层治理之痛,推动基层问题解决“有数、有枢、有术”。同时,教师党员将党建共建项目纳入科研课题的申报、精品课程的选题和学生毕设论文的指导中,帮助学生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

学院负责人赴厦门市美亚柏科公司开展专业培养方案调研
软件工程学院始终将产教融合“一融双优”作为重点工作,努力探索特色发展模式。学院党政负责人和老师定期赴企业进行调研,先后与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正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或意向合作。2022年7月,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的协调和推动下,学院与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厦门威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信创融合实验室”,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主攻方向,主动服务国家产教融合重大战略需求和厦门发展。学院依托工信部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厦门),针对学生开展定制化的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开设课程、组织项目实训等,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实践,精准培育信创人才。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王蓉副教授牵头建立了“厦门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软件人才实验班”,助力厦门中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推进产学研用,成效显著。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同指导实验班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的软件研发,促进成果转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输送培养新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参与行业协会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员教师张旭牵头教师团队制定了厦门软件协会首个《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用软件适配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填补了“信创标准体系”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这一领域的空白。

学院与企业产教融合战略合作签约暨信创融合实验室建设签约仪式
软件工程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目前,在学院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比45.3%。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在第三学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由企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加强实践环节的真实体验和成效。
学院还积极引入PTA(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学生可利用该平台提供的海量优质题库资源包、图形化编程工具、全面的评测系统和查重系统,进行个性化的题目专项训练和自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解决了程序类课程的痛点。该平台在学院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以赛促学,带动了所在班级的学风建设。2023年,学院学生参加天梯团队赛获国赛三等奖1项、个人国家三等奖2项,参加蓝桥杯省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5项。目前,通过PTA平台考核、项目考核、论文考核等多种方式,学院有效实现了教考分离,从机制层面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增强了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优势,突出“以生为本、服务产业、工程导向、保持特色”的办学理念,走出一条“产学结合,‘专业’创业,‘创业’更专业”的新路。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15年,学院在各二级学院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和“创新创业苗圃基地”,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加快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进一步融合。联合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以企业的应用需求带动学生的学习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相关运作积累实践经验,达到“多方共赢”的合作目标。在创新思维培养上,学院采用系统的课程学习、层次化的工程实践体系、创新项目驱动和国际国内创新大赛等多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毕业生创办了先知先觉、创奇文化、侠侣亲子网等一批优秀企业。
学院秉承“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深化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师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各类“双创”赛事中,近年来学院共获奖4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一直以来,软件工程学院把保障和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秉承“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育创新”的办学理念,通过素质与技术并重、基础与实践统一,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产教融合,产学协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全方位实践育人和创新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产业人才,学院历届毕业生的签约率、留厦率均位居学校前列。(校评建办、党委宣传部、软件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