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为充分展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果,校园网主页推出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报道,重点报道各单位近年来在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特色举措、工作亮点和显著成效,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设计艺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立德树人”“以美培元”“产教融合”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在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师资培养、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近年来,设计艺术学院在设计类人才培养中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队伍思政育人主力军作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党委强化党建引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提升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王刚、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中国最佳女装设计师)陈宇等一批优秀教师。以王刚老师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教师始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教学与科研成果斐然。近年来,王刚老师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全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精彩一课”二等奖,“校优秀教师”“育人先锋”“鹭江青年学者”“我们身边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他积极践行学校“为产业服务”的理念,利用专业特长在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中主动作为,取得突出成绩,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
学院王刚老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王刚老师荣获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
设计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问题与创造价值。学院积极引导师生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高度重视并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鼓励教师们自觉将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有机融合,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抓手,让学生在创新设计过程中领悟思政教育真谛,不断拓展艺术设计思维,努力实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王瑶老师的国家级一流金课《景观设计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课程紧密结合闽南农村建设实际,衔接“厦门-龙岩山海协作”区域发展战略,深耕在革命老区龙岩市,并与龙岩市农村农业局、龙岩市市委乡村振兴办等协同育人,通过下乡实践让“课程项目真题真做”得以实现,课程的实践性、服务性和育人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近年来,她以“设计下乡”为主题进行“参与式设计”实践,跨域整合“设计学”多个学科资源,带动师生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创业创造。在此基础上申报的教改项目获教育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美育教改案例二等奖、福建省一等奖。

学院《景观设计二》(社会实践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景观设计二》开展设计下乡活动
以美培元:践行以艺铸魂的时代理念
除了常规的艺术类课程教学外,学院以“赛展结合”为路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开阔美学视野、塑造美好心灵和提升美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艺术设计“新美感”,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去感知美学价值、利益与公平。
展览对于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学院把举办各类艺术与设计作品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这些展览包括课程作业展、艺术考察作品展、艺术作品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毕业作品展等五大类型,已成为学院设计艺术类学生提升审美素养的有力措施、开拓美学视野的有益窗口、促进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展现个人才华的卓越平台。

学院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师生书画展

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师生书画摄影展

举办庆祝建校40周年设计艺术学院办学成果展

举办设计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设计作品展

举办《手工书籍设计》课程作品展
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传统艺术作品展

举办传统文化数字艺术设计优秀作品展
设计艺术类学科竞赛要求学生需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能力,并设计出具有较强美感的艺术作品。学院把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对接业界标准、以赛检验教学质量”的学科竞赛文化。通过加强赛事收集、动员参赛、竞赛报名、竞赛指导、竞赛总结等诸多工作,逐步健全促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体系机制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专业比赛的有效对接,提升了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设计艺术学院学子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屡获佳绩,曾获第21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中国红星设计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电影一等奖、动画设计一等奖、计算机音乐类一等奖、德国iF设计新秀大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包装产品设计类金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工程场景数字化游戏组——福建省级复赛特等奖、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一等奖等全国性大奖近百项,各类专利百余项。
《上手花田》项目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王刚教学团队荣获国际金奖(德国红点设计;欧洲产品设计)

学生作品《FrozenFire》(音乐)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
学生作品获2022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

学生作品《何处惹尘埃》(动画)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
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学校“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设计艺术学院积极推行“导师工作室制”“项目驱动师徒制”“校企双导师制”,以产教融合为支撑,重点抓好产教融合平台和工作室制度建设,提高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与万里石、盈趣科技、拙雅科技、安踏、七匹狼、凤飞服饰、尚品创意设计、BaseFX、图特网络科技等知名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福建省时尚设计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厦门理工(集美区)工业设计技术中心、工业设计研究所、服装研究所和产品协同创新设计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持续加强与业界的深度合作。在集美区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帮助下,学院在万科里建设有“华体会平台(集美)政产学研基地”,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为产教融合以及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该基地已有8个校内科研团队和2个企业团队入驻。这种政产学研融合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教师团队致力于将社会需求转换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研究报告或作品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政府和企业决策的参考,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华体会平台(集美)政产学研基地
“工作室制”的探索和落地也是学院贯彻学校“亲产业”办学方针的具体措施和突破口之一。在基于工作室制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中,学院力求真题实做,“走出去”与“请进来”双管齐下,人才培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产业、贴近市场,以解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文化项目为抓手,以学生感兴趣的具体学科问题为驱动,以指导教师团队为保障,从而保证人才培养如质保量地进行。工作室倡导浸润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兼以协作与引导,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内化,最终转化为知识应用创新。可以说,“工作室”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具有深度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们“浸泡”在真实项目构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之中,达到了“教学相长”,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

学生参与各工作室真实项目
近年来,学院教师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获德国红点奖、意大利A设计奖、德国博朗奖等。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高水平专业赛事,在各级竞赛中荣获等级奖300余项。2018届毕业生袁舒展、蔡恺锐同学顺利考入英国皇家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这所被称为“最难进的艺术学院”多次在全球艺术设计类院校排名中位列榜首,每年在中国大陆仅录取约 10 名学生。

《厦门日报》报道学院优秀毕业生
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设计艺术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院建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金课。学院研究团队已完成纵向、横向课题130余项,总经费达2200余万元;先后承担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福建省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省级教研教改课题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特色专业立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六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师生共创组金奖等。(校评建办、党委宣传部、设计艺术学院)